先秦诸子选读庄子讲那些-先秦诸子选读庄子选读

频道:网络热点 日期: 浏览:19

庄子简介

简介:《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特色: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

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与《归藏》、《黄帝四经》、《老子》等著作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哲学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关于文学、美学、艺术、审美的智慧结晶。

庄子等道家思想是历史上除了儒学外被定为官学与道举的学说。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

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在现实意义上,更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精神铺垫。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庄子》除内八篇外都是后人所作 。

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又发展了新说。

他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批判哲学思想。

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

庄子全书以超越精神、博物审美、批判思维为其特色。

成玄英云:庄子“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明于理事。

内篇虽明理本,不无事迹;
外篇虽明事迹,甚有妙理。

”故王叔岷先生认为,研习庄子当“破除内外杂篇观念。

”庄子的生活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

庄子逝世的时候,宋国已经覆亡。

《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

有《庄子传》。

参考资料来源:-庄子 (道家学派经典著作)。

庄子简介及其主要作品介绍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本文中,我整理了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

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战国时代,做过漆园吏。

据《史记》和《庄子》记载,庄子在他的家乡蒙(今河南、安徽交界处)这个地方,当过管漆园的小官,干了不多久,他辞官回家,生活贫困至无米下锅,有时不得不打些草鞋那去卖,赚点钱混日子。

他平时衣履不整,有一次魏王召见他,他就穿着补了又补的衣服去见魏王。

尽管他也有些朋友,如做过魏宰相的好友惠施,曾邀他作官,他就是不予合作。

传说,有一次楚威王派两个人带着重金请他做楚相,他拒绝了,他说他要过逍遥的隐士生活。

看来,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追求绝对自由的生活构成了庄子性格与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到一点零碎的东西。

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主要作品简介 1、《逍遥游》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2、《养生主》 《养生主》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创作的一篇文章,载于《庄子·内篇》。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部分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第三部分说明圣人不凝滞于事物,与世推移,以游其心,安时处顺,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文章描写生动形象,细节刻画精细入微,寓说理于故事之中,意趣横生,富于启发意义。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庄子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中最具文学色彩,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谈谈文学性在书中的体现。


《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中最具文学色彩,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谈谈文学性在书中的体现。

结合庄子的哪篇作品呢?结合《庄子》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哦今天读《诗经》的意义是什么同学,不好意思哈!我们平台有相应的规定,一般一个咨询窗口,只能咨询一个相关性问题哦~希望你可以谅解一下哈!。

举例说明《庄子》的文学特色?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

庄子即庄周,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隐士,宋国蒙(今中国中部河南商丘)人。

《庄子》经过汉朝刘向的编定,共有五十二篇。

现在版本的《庄子》只有三十三篇,分三部分,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是晋人郭象所定的版本。

《庄子》内篇思想比较系统,文字风格也很一致,而外、杂篇内容则很丰富,但风格有了一些差别。

内容思想接近《老子》, 是道家的重要经典。

到了唐代时,因为皇帝将老子李耳尊为祖先,所以尊崇道教,《庄子》因此也被尊为《南华真经》。

《庄子》注释版本较多,郭象的《庄子注》最有名。

清代人郭庆藩著有《庄子集释》。

庄周深切地感受过社会变革和战争给带来的痛苦与灾难。

他认为痛苦的原因是圣人们制定了礼乐,引起了竞争。

而提倡仁义又造成虚伪。

所以是仁义礼乐损害了人的天性。

庄周和老子同样认为上古时人性朴实,没有战争与争斗,生活安逸。

所以应该抛弃礼乐,断绝仁义。

庄周宁可贫穷,也不愿去做官,认为那会丧失本性和自由。

但庄周又不主张遁入山林,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超脱的境界。

他鄙视名利,认为世上的一切事物及其差别都没有意义。

只有“道”使得天地万物相通为一,知道它们相通为一,就是得道。

得道者不必贪生怕死。

所以庄周在妻子死后还“鼓盆而歌”。

《庄子》用很多寓言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庄子》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虚伪行为,在似乎矛盾的言论中有着深邃的智慧,当然也有对人生悲哀态度和对社会的失望。

只好寄希望于心灵的纯净,追求逍遥的内心境界。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

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但仅仅作为比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

《庄子》不仅如此。

从理论意 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 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而且,作者 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 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 至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春粮;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逍遥游》的宗旨,是说人的精神摆脱一切世俗羁绊,化同大道,游于无穷的至大快乐。

所以文章开头,即写大鹏直上云天,飘翔万里,令人读之神思飞扬。

《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

如果说《孟子》的感情是在清楚的逻辑表达下运行的,那么《庄子》的感情,却往往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

在上面所引的文字中,已经 可以看出这一特点。

此外,《庄子》中常表现出伤感的情调,如《至乐》中的一节: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消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 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至乐》的宗旨,是以死为痛苦人生的解脱。

这种厌世思想,实际是因为对人生有完美的期望,所以所见皆是痛苦。

这一节写庄子对髑髅的一连串发问,便是充满了人生的伤感。

《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

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辞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有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后代文人在思想上、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

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取自"
/
/
wiki.cn/
wiki/
%E3%80%8A%E5%BA%84%E5%AD%90%E3%80%8B"

相关文章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