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与莼菜作文-藕与莼菜作文200字

频道:网络热点 日期: 浏览:46

叶圣陶如何写作文

1. 《怎样写作文》叶圣陶 叶圣陶(1894年一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人,ZHU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创作了我国**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和中国现代文学目前**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

其它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1、《未厌集》(1928年)等。

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卜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 《怎样写作文叶圣陶》 叶圣陶(1894年一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人,ZHU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创作了我国**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和中国现代文学目前**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

其它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1、《未厌集》(1928年)等。

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卜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3. 叶圣陶写的作文 急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

他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

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

当然,我挺高兴。

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 这个动词,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

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

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见一个初中学生,我自然当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那天,天气很好。

下午,我来到东四北大街一条并不宽敞却很安静的胡同。

叶老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

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敞亮而典雅,刚进里院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染红窗棂。

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

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

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发作家。

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15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那个夏天便长了。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雪朝》(新诗集)与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务 《火灾》(短篇小说集)1923,商务 《稻草人》(童话集)1923,商务 《剑鞘》(散文集)与俞平伯合著,1924,霜枫社 《线下》(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城中》(短篇小说集)1926,上海文学周报社 《风浪》(儿童歌剧)1928,商务 《未厌集》(短篇小说集)1929,商务 《倪焕之。

(长篇小说)1929,开明 《恳亲会》(戏剧)1930,小说月报社 《当代英雄的石像》(童话集)1931,开明 《脚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国书店 《三种船》(散文集)1925,生活 《未厌居习作》(散文集)1935,开明 《圣陶短篇小说集》1936,商务 《叶绍钧选集》1936,万象 《叶绍钧文选》1936,仿古书店 《四三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 《小白船》(童话集)1936,艺林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品选》1937,全球书店 《给战时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1941,三通书局 《遣愁集》(小说、诗歌集)1943,创作文艺社 《微波》(短篇小说集)1944,艺光出版社 《西川集》(散文集)1945,文光 《绍钧杰作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46,全球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49,全球书店 《怎样游戏》(儿童文学)1947,中华 《李太太的头发》(散文、短篇小说集)l947,博文书店 《叶圣陶文集》1948,春明 《皮包》(短篇小说集)1948,中华 《叶圣陶短篇小说集》 1954,人文 《叶圣陶童话选》 1956,少儿 《叶圣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 《叶圣陶选集》 1958,香港新艺出版社 《叶圣。

4. 怎样写好作文:叶圣陶谈语文教育 想得差不多了,有了个轮廓了,想得差不多了然后写。

经过学习,不看不改,别的很难领悟,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不能眼睛一扫了事,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就拟个提纲,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看文章、舞蹈表达思想内容是不凭借语言的,就是所谓学以致用。

我认为这不很好,有的很周密,绘画,音乐凭借声音和旋律。

固然。

比如锯子,那就很有好处,念它几遍,别人改的仔细,至少两三遍。

请比人改,作文的进步才快,如培养严肃认真,就动笔写;
就人与人之间说,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的准确。

进一步说。

凡是不通的地方。

可以说,不能想都不想,舞蹈凭借动作和姿态?写之前要多想想语言是一种工具,不凭借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有的很粗糙。

” 自己写了不算,也可以记在脑子里,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的透彻,是想心思的工具,真了不起,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学习语文,要多念多改。

当然。

工具不是目的,这是一方面。

写好以后,哪有这么容易的事,只记得几个人名,不能很快地那么一翻。

有的老师有的家长往往说,想心思得靠语言来想,工具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很深刻,然后再要求读得快,可是除了这些以外,有的是迟钝的,叫别人改,大致可以听出来。

文章不好,学习语文的意义更大了,表达思想都要靠语言,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却对别人说,很肤浅,先要树立认真的态度。

就学习语文来说,思想是一方面。

看书、凿子是工具、一丝不苟的态度等,有的是锋利的,就个人说,原因之一就是自己不改或者少改。

总之,是用来做桌子一类东西的。

思想也有好有坏,有的是正确的,某某孩子两天就看完了《红岩》。

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不要就动笔写,这就没有多大好处,别人可能改的不怎么仔细,有了认真读的习惯:“费你的心改一改吧,这又是一方面。

总之,或者念给朋友听。

学语文为的是用。

工具有好有坏、刨子,不能凭空想,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写完了自己又懒得改,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念给自己听,有的合用,有用词不当的地方,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以为这就过得去。

有人写了文章,有的不合用,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

这样打的一本书两天就看完。

这样的读书法是不该提倡的;
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自己又能精心体会,有的是错误的,对于从事工作和培养品德都有好处。

先要认真读,自己不改。

提纲可以写在纸上。

这些都是不认真的态度,这样看来,或者自己弄不明白别人这样改的道理。

希望学得好;
写文章,可能只看见些影子。

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有废话的地方。

5. 作家叶圣陶写了哪些作文 从焚书到读书 致读者:读者,您现在看到的是“然言散文网”[叶圣陶散文]版块的文章。

由于阅读需要,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或其他的文学平台,仅供文学交流、学习使用。

若本篇文章《从焚书到读书》无意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做相应的文章处理。

还有更多的优秀文章、作文等期待您的阅读!如果您有好的作品,您也可以在本站发表,和更多的朋友分享您的心情。

祝您阅读愉快! 人类真是奇怪的动物,生来便有所谓“智慧”。

以有智慧故,从最初劳动时或惊骇时所发的呼声,进化而为互通情感的语言,由语言而造出文字,用文字记载事物,便又产生“书”这一类东西。

书,又是奇怪的东西:说它可爱呢,它确能把人类过去从奋斗中所得到的经验和理论都告诉了后来的人,做后来人努力的方向。

说它可恶呢,自从它把经验理论告诉了后来人,便使阶级化了的人类社会常常感到不安。

在可恶这一点上,二千一百多年前聪明的秦始皇已经觉到了,他便取激烈手段,索性把藏在民间的书统统付之一炬。

但究竟这手段太激烈,不久便有不读书的刘项,起来把妄想传之万世的秦朝打倒。

后来的皇帝更加聪明,他们知道既然有了“书”这件东西,要根本毁灭是不可能的,与其“焚”,还不如索性教人家“读”,不过“读”要有一定的范围、一定的方法,于是便找出了几种有利于当时社会的支配阶级的理论的书,定名为“圣经贤传”,其他诸子百家便是“异端邪说”,都在“罢黜”之列,更定下一个“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科举制度。

一般人读了圣经贤传,不难在科举制度下名利双收,否则读着异端邪说的书,便是“非圣无法”,可以使你身首异处。

那时奖励青年们读书有四句口号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现在科举制度早已废止了,但是科举的精神依旧存在着。

*** 的煌煌明令,学者名流的谆谆告诫,都是说“青年应该读书”!读什么书呢?他们没有说,大概便因为有所谓“标准”在,不用细说了。

合乎标准的,有文凭可拿,有资格可得。

不合乎标准的书籍,便等于从前所谓诸子百家,是异端邪说,教师不敢介绍,书店也不敢刊行,青年们更少有读到的机会了。

不过社会究竟在进步,口号和以前不同了:“非圣无法”现在简称为“反动”,“……唯有读书高”现在一变而为“读书救国”了。

从“焚书”到“读书”,方法和口号尽管在变换,精神是一贯的。

我们不知道教学生埋头读书的学者名流有否想到这一层。

6. 采访记录叶圣陶写作文有什么方法 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博大精深,语文课的诸多理念与之一脉相承。

可是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有些老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将其洗劫一空,割断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思想精髓之联系,偏离了正确方向。

今天诸如作文教学中模式化、陈旧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学生作文痛苦、虚假、无个性现象普遍。

这些问题的解决当然只靠继承传统作文教学思想不加创新运用就能解决,但让我们重温老一辈教育家的思想精髓,无疑会对今天的作文教学或多或少有所启迪。

一、倡导立真求诚,作文与做人统一。

作文与做人统一的思想植根于叶老深厚博大的教育思想,起源于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这一观点成为他倡导并亲自实践的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抨击养成记诵广博的“活书橱”、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员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生学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之一种工具来生活的普通公民的旧时教育;
认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 ,做社会的够格的公民。

” (《叶圣陶散文乙集》,《读书和受教育》)指出学习语文就是“养成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因为“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6页,以下简称《论集》)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作为众学科之一员,也必须为培养社会够格的公民服务,是社会的成员尽可能运用语言这一工具。

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与做人就必须也必然要统一了。

这一思想是一根红线一直贯穿于叶老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成为主导思想。

叶老继承了我国劳动人民诚朴的美德和古代知识分子修身治德的优良传统,并且始终和人民站在时代的前列,随时代一起进步。

“求诚”是他一生始终遵循的处世准则,也是他始终倡导的人生品质。

他治学作文,待人处事,时时处处表现出一种认真谨严、兢兢业业、真诚坦率的道德风范,堪称做人典范。

他历来强 *** 育中加强品德培养,他借用别人的话说:“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

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

”他还说,“追求知识固然重要,尤其重要的却是问清楚目标,必须使追求的结果增加德行的份量才好,决不能说追求是无所为而为,为知识而知识。

” 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如此重要,近者,它可以推动学生发奋学习;
远者,可以促使他们日后一丝不苟,勤恳工作,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这种“求诚”的品质正是作好文章所必需的。

有了求诚的品质,才会说真话、实话,才会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不会抄袭应付了事,才不会无病 *** 或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文“立诚最为贵”,这也是他数十年来一贯坚持、反复申说的主张。

早在1919年它写第一篇语文教育论著的时候,就强调学生作文“必求合符论理,而不贵乎虚衍。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明确提出了衡量作文优劣的两根标尺,即“诚实”与“精密”,所谓“诚实”就是“怎样想就怎样写”,“文章必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质、环境等一致”,“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
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 也就是说,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们听到的,看到的,真懂得、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

”到了八十年代,他又强调:“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

” “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

”可见,作文关系到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的大问题。

总之,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有机统一。

做人是作文的基础,做好人是作文的关键,也是作文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重视生活积累,解决无米之炊。

叶圣陶这位严肃、真诚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对文章与生活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他认为文章就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诚实的自己的话“源头很密尓,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

”(见《论集》《作文论》第212页)的确如此,文章对生活的依存关系符合唯物论的反映论。

成人的文学创作虽然要经过艺术的加工,但也来源于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就是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也有着人类早期活动的影子,而西方现代各种流派的文学作品流露的哀叹、宣泄的颓废情绪,也源于现实,其中描绘的魔幻图景也不过是对社会现实针砭反抗的曲折反映。

对于学作文的学生来说,阅历不够丰富,见识不多,作文只能来自他们真实的生活,生活愈充实,对现实是饥饿的感受愈丰富,认识愈深刻,写作的原材料也就愈充实,表达的欲望也就越强烈,也就触发了写作的需要与动机,也就符合写作的自然心里。

所以叶老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论集《序》)他还说,“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

” (论集《作文论》)生活的充实与作文能力的提高并行。

我们应了解、熟悉学生的生活,并关注学生的生活,并给与生活积累指导。

笔者认为,这种指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养。

7. 叶圣陶 《怎样写作》 内容简介 回答了写好文章需要做哪些准备、该怎样组织安排文章的结构、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议论如何抒情、什么样的文章算是好文章、文章该如何修改等等我们想通过文字表达自己时都会遇见的问题。

此外还从生活需要而非应试教育的角度对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等问题,给予了精辟的建议。

相信不仅是学生,只要是想写点什么的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另外,作者还从生活需要而非应试教育的角度对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等问题,给予了精辟的建议。

8. 写叶圣陶的作文片段 稻草人是一个让我上受益匪浅的童话,是中国着名的作家叶老0创作的,这个童话隐含了很多道理,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我想,这个童话也许会影响我一生。

文章讲述的是一个老太太的园子里摆放着一个稻草人,他帮着老太太驱赶害虫,有次见河上有一只船,是一位女士和他的儿子,儿子得了病,口很渴,一直叫喊着喝水,可那位女士没有给他喝水而是继续在河里捕捉鱼,捕了一条鲤鱼,把他放在筒里,刚好就在稻草人的身边,稻草人,不能动,鲤鱼说:“你救救我把,把我放出来把!”可是稻草人动不了,鲤鱼误认为稻草人狠心,就慢慢死去了,稻草人伤心,也倒在地。

稻草人一般意义指农田间用来驱赶鸟雀、防止其偷食粮食的偶人,因以稻草为之,故名“稻草人”。

这就是我在没有读过这篇童话前对这个名词的理解。

如今读完全文,我的心中却满是沉闷和压抑,那个稻草人的形象一直都挥之不去,可怜的老妇人也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很久也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

让我感触最深的情节就是当我看到那位老妇人的麦子被啃得精光时,我的心中泛起一阵痛楚,怎么可以这样?这些麦子都是老妇人一棵一棵亲手种植的。

而那些害虫却毫不费力的大胆偷吃,不付出任何代价。

我似乎可以看见老人花白的头发和两行混浊的眼泪。

如果说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那么我想说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

他有苦却无法说出,老百姓的苦他都看到,但他说不出任何话也帮不上任何忙。

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侵略者们。

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

他的心里有急,有怨,有恨,有惭愧。

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

稻草人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一种人,一种默默无闻,而无私奉献,平平凡凡,却又不平凡的人!他们是值得尊敬,值得敬仰的人,同时更是我们的人格追求,我们的做事标榜!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9. 介绍叶圣陶的作文,450字,介绍作家 叶圣陶于1894年10月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出生.他的父亲帮当地一个地主做帐房,家境清苦.他六岁(1899年)时,进入当地的私塾就读,其后跟随父亲工作.在工作里,他有机会走遍苏州城,体会到低下阶层的生活.1907年,叶圣陶进入当地的草桥中学(即后来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就读.中学时期,不知疲倦的叶圣陶开始接触外国小说及当时的文艺新潮.他不单喜爱阅读这些外国小说及新文学,更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在当地一家初等学校任教,并试验当时的新式教学法.1914年,他因被排挤出学校而失业.在他失业期间,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说的创作.这些小说都寄到《礼拜六》杂志发表.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的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其中《藕与莼菜》编入2013年七年级上学期第八课.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里.叶圣陶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经历了百日维新,但很快又被列强割据.他早年的生活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使他变得爱国,并致力投身于新闻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国家将来的命运.。

10. 作家叶圣陶写了哪些作文 从焚书到读书 致读者:读者,您现在看到的是“然言散文网”[叶圣陶散文]版块的文章。

由于阅读需要,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或其他的文学平台,仅供文学交流、学习使用。

若本篇文章《从焚书到读书》无意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做相应的文章处理。

还有更多的优秀文章、作文等期待您的阅读!如果您有好的作品,您也可以在本站发表,和更多的朋友分享您的心情。

祝您阅读愉快!人类真是奇怪的动物,生来便有所谓“智慧”。

以有智慧故,从最初劳动时或惊骇时所发的呼声,进化而为互通情感的语言,由语言而造出文字,用文字记载事物,便又产生“书”这一类东西。

书,又是奇怪的东西:说它可爱呢,它确能把人类过去从奋斗中所得到的经验和理论都告诉了后来的人,做后来人努力的方向。

说它可恶呢,自从它把经验理论告诉了后来人,便使阶级化了的人类社会常常感到不安。

在可恶这一点上,二千一百多年前聪明的秦始皇已经觉到了,他便取激烈手段,索性把藏在民间的书统统付之一炬。

但究竟这手段太激烈,不久便有不读书的刘项,起来把妄想传之万世的秦朝打倒。

后来的皇帝更加聪明,他们知道既然有了“书”这件东西,要根本毁灭是不可能的,与其“焚”,还不如索性教人家“读”,不过“读”要有一定的范围、一定的方法,于是便找出了几种有利于当时社会的支配阶级的理论的书,定名为“圣经贤传”,其他诸子百家便是“异端邪说”,都在“罢黜”之列,更定下一个“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科举制度。

一般人读了圣经贤传,不难在科举制度下名利双收,否则读着异端邪说的书,便是“非圣无法”,可以使你身首异处。

那时奖励青年们读书有四句口号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现在科举制度早已废止了,但是科举的精神依旧存在着。

*** 的煌煌明令,学者名流的谆谆告诫,都是说“青年应该读书”!读什么书呢?他们没有说,大概便因为有所谓“标准”在,不用细说了。

合乎标准的,有文凭可拿,有资格可得。

不合乎标准的书籍,便等于从前所谓诸子百家,是异端邪说,教师不敢介绍,书店也不敢刊行,青年们更少有读到的机会了。

不过社会究竟在进步,口号和以前不同了:“非圣无法”现在简称为“反动”,“……唯有读书高”现在一变而为“读书救国”了。

从“焚书”到“读书”,方法和口号尽管在变换,精神是一贯的。

我们不知道教学生埋头读书的学者名流有否想到这一层。

怎样写作文叶圣陶

1. 《怎样写作文》叶圣陶 叶圣陶(1894年一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人,ZHU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创作了我国**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和中国现代文学目前**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

其它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1、《未厌集》(1928年)等。

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卜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 《怎样写作文》叶圣陶 叶圣陶(1894年一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人,ZHU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创作了我国**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和中国现代文学目前**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

其它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1、《未厌集》(1928年)等。

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卜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3. 写叶圣陶的作文片段 稻草人是一个让我上受益匪浅的童话,是中国着名的作家叶老0创作的,这个童话隐含了很多道理,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我想,这个童话也许会影响我一生。

文章讲述的是一个老太太的园子里摆放着一个稻草人,他帮着老太太驱赶害虫,有次见河上有一只船,是一位女士和他的儿子,儿子得了病,口很渴,一直叫喊着喝水,可那位女士没有给他喝水而是继续在河里捕捉鱼,捕了一条鲤鱼,把他放在筒里,刚好就在稻草人的身边,稻草人,不能动,鲤鱼说:“你救救我把,把我放出来把!”可是稻草人动不了,鲤鱼误认为稻草人狠心,就慢慢死去了,稻草人伤心,也倒在地。

稻草人一般意义指农田间用来驱赶鸟雀、防止其偷食粮食的偶人,因以稻草为之,故名“稻草人”。

这就是我在没有读过这篇童话前对这个名词的理解。

如今读完全文,我的心中却满是沉闷和压抑,那个稻草人的形象一直都挥之不去,可怜的老妇人也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很久也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

让我感触最深的情节就是当我看到那位老妇人的麦子被啃得精光时,我的心中泛起一阵痛楚,怎么可以这样?这些麦子都是老妇人一棵一棵亲手种植的。

而那些害虫却毫不费力的大胆偷吃,不付出任何代价。

我似乎可以看见老人花白的头发和两行混浊的眼泪。

如果说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那么我想说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

他有苦却无法说出,老百姓的苦他都看到,但他说不出任何话也帮不上任何忙。

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侵略者们。

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

他的心里有急,有怨,有恨,有惭愧。

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

稻草人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一种人,一种默默无闻,而无私奉献,平平凡凡,却又不平凡的人!他们是值得尊敬,值得敬仰的人,同时更是我们的人格追求,我们的做事标榜!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4. 叶圣陶写的作文 急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

他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

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

当然,我挺高兴。

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 这个动词,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

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

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见一个初中学生,我自然当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那天,天气很好。

下午,我来到东四北大街一条并不宽敞却很安静的胡同。

叶老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

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敞亮而典雅,刚进里院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染红窗棂。

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

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

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发作家。

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15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那个夏天便长了。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雪朝》(新诗集)与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务 《火灾》(短篇小说集)1923,商务 《稻草人》(童话集)1923,商务 《剑鞘》(散文集)与俞平伯合著,1924,霜枫社 《线下》(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城中》(短篇小说集)1926,上海文学周报社 《风浪》(儿童歌剧)1928,商务 《未厌集》(短篇小说集)1929,商务 《倪焕之。

(长篇小说)1929,开明 《恳亲会》(戏剧)1930,小说月报社 《当代英雄的石像》(童话集)1931,开明 《脚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国书店 《三种船》(散文集)1925,生活 《未厌居习作》(散文集)1935,开明 《圣陶短篇小说集》1936,商务 《叶绍钧选集》1936,万象 《叶绍钧文选》1936,仿古书店 《四三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 《小白船》(童话集)1936,艺林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品选》1937,全球书店 《给战时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1941,三通书局 《遣愁集》(小说、诗歌集)1943,创作文艺社 《微波》(短篇小说集)1944,艺光出版社 《西川集》(散文集)1945,文光 《绍钧杰作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46,全球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49,全球书店 《怎样游戏》(儿童文学)1947,中华 《李太太的头发》(散文、短篇小说集)l947,博文书店 《叶圣陶文集》1948,春明 《皮包》(短篇小说集)1948,中华 《叶圣陶短篇小说集》 1954,人文 《叶圣陶童话选》 1956,少儿 《叶圣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 《叶圣陶选集》 1958,香港新艺出版社 《叶圣。

5. 叶圣陶 《怎样写作》 内容简介 回答了写好文章需要做哪些准备、该怎样组织安排文章的结构、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议论如何抒情、什么样的文章算是好文章、文章该如何修改等等我们想通过文字表达自己时都会遇见的问题。

此外还从生活需要而非应试教育的角度对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等问题,给予了精辟的建议。

相信不仅是学生,只要是想写点什么的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另外,作者还从生活需要而非应试教育的角度对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等问题,给予了精辟的建议。

6. 采访记录叶圣陶写作文有什么方法 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博大精深,语文课的诸多理念与之一脉相承。

可是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有些老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将其洗劫一空,割断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思想精髓之联系,偏离了正确方向。

今天诸如作文教学中模式化、陈旧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学生作文痛苦、虚假、无个性现象普遍。

这些问题的解决当然只靠继承传统作文教学思想不加创新运用就能解决,但让我们重温老一辈教育家的思想精髓,无疑会对今天的作文教学或多或少有所启迪。

一、倡导立真求诚,作文与做人统一。

作文与做人统一的思想植根于叶老深厚博大的教育思想,起源于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这一观点成为他倡导并亲自实践的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抨击养成记诵广博的“活书橱”、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员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生学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之一种工具来生活的普通公民的旧时教育;
认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 ,做社会的够格的公民。

” (《叶圣陶散文乙集》,《读书和受教育》)指出学习语文就是“养成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因为“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6页,以下简称《论集》)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作为众学科之一员,也必须为培养社会够格的公民服务,是社会的成员尽可能运用语言这一工具。

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与做人就必须也必然要统一了。

这一思想是一根红线一直贯穿于叶老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成为主导思想。

叶老继承了我国劳动人民诚朴的美德和古代知识分子修身治德的优良传统,并且始终和人民站在时代的前列,随时代一起进步。

“求诚”是他一生始终遵循的处世准则,也是他始终倡导的人生品质。

他治学作文,待人处事,时时处处表现出一种认真谨严、兢兢业业、真诚坦率的道德风范,堪称做人典范。

他历来强 *** 育中加强品德培养,他借用别人的话说:“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

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

”他还说,“追求知识固然重要,尤其重要的却是问清楚目标,必须使追求的结果增加德行的份量才好,决不能说追求是无所为而为,为知识而知识。

” 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如此重要,近者,它可以推动学生发奋学习;
远者,可以促使他们日后一丝不苟,勤恳工作,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这种“求诚”的品质正是作好文章所必需的。

有了求诚的品质,才会说真话、实话,才会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不会抄袭应付了事,才不会无病 *** 或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文“立诚最为贵”,这也是他数十年来一贯坚持、反复申说的主张。

早在1919年它写第一篇语文教育论著的时候,就强调学生作文“必求合符论理,而不贵乎虚衍。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明确提出了衡量作文优劣的两根标尺,即“诚实”与“精密”,所谓“诚实”就是“怎样想就怎样写”,“文章必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质、环境等一致”,“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
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 也就是说,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们听到的,看到的,真懂得、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

”到了八十年代,他又强调:“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

” “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

”可见,作文关系到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的大问题。

总之,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有机统一。

做人是作文的基础,做好人是作文的关键,也是作文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重视生活积累,解决无米之炊。

叶圣陶这位严肃、真诚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对文章与生活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他认为文章就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诚实的自己的话“源头很密尓,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

”(见《论集》《作文论》第212页)的确如此,文章对生活的依存关系符合唯物论的反映论。

成人的文学创作虽然要经过艺术的加工,但也来源于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就是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也有着人类早期活动的影子,而西方现代各种流派的文学作品流露的哀叹、宣泄的颓废情绪,也源于现实,其中描绘的魔幻图景也不过是对社会现实针砭反抗的曲折反映。

对于学作文的学生来说,阅历不够丰富,见识不多,作文只能来自他们真实的生活,生活愈充实,对现实是饥饿的感受愈丰富,认识愈深刻,写作的原材料也就愈充实,表达的欲望也就越强烈,也就触发了写作的需要与动机,也就符合写作的自然心里。

所以叶老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论集《序》)他还说,“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

” (论集《作文论》)生活的充实与作文能力的提高并行。

我们应了解、熟悉学生的生活,并关注学生的生活,并给与生活积累指导。

笔者认为,这种指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养。

7. 帮我找找叶圣陶写的文章 文学作品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倪焕之》:长篇小说 《隔膜》:小说集 《火灾》:小说集 尤其是《牛郎织女》:神话 报章杂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 《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童话作品 叶圣陶曾写过以下童话: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皇帝的新衣》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人》 《芳儿的梦》 8. 作家叶圣陶写了哪些作文 从焚书到读书 致读者:读者,您现在看到的是“然言散文网”[叶圣陶散文]版块的文章。

由于阅读需要,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或其他的文学平台,仅供文学交流、学习使用。

若本篇文章《从焚书到读书》无意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做相应的文章处理。

还有更多的优秀文章、作文等期待您的阅读!如果您有好的作品,您也可以在本站发表,和更多的朋友分享您的心情。

祝您阅读愉快! 人类真是奇怪的动物,生来便有所谓“智慧”。

以有智慧故,从最初劳动时或惊骇时所发的呼声,进化而为互通情感的语言,由语言而造出文字,用文字记载事物,便又产生“书”这一类东西。

书,又是奇怪的东西:说它可爱呢,它确能把人类过去从奋斗中所得到的经验和理论都告诉了后来的人,做后来人努力的方向。

说它可恶呢,自从它把经验理论告诉了后来人,便使阶级化了的人类社会常常感到不安。

在可恶这一点上,二千一百多年前聪明的秦始皇已经觉到了,他便取激烈手段,索性把藏在民间的书统统付之一炬。

但究竟这手段太激烈,不久便有不读书的刘项,起来把妄想传之万世的秦朝打倒。

后来的皇帝更加聪明,他们知道既然有了“书”这件东西,要根本毁灭是不可能的,与其“焚”,还不如索性教人家“读”,不过“读”要有一定的范围、一定的方法,于是便找出了几种有利于当时社会的支配阶级的理论的书,定名为“圣经贤传”,其他诸子百家便是“异端邪说”,都在“罢黜”之列,更定下一个“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科举制度。

一般人读了圣经贤传,不难在科举制度下名利双收,否则读着异端邪说的书,便是“非圣无法”,可以使你身首异处。

那时奖励青年们读书有四句口号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现在科举制度早已废止了,但是科举的精神依旧存在着。

*** 的煌煌明令,学者名流的谆谆告诫,都是说“青年应该读书”!读什么书呢?他们没有说,大概便因为有所谓“标准”在,不用细说了。

合乎标准的,有文凭可拿,有资格可得。

不合乎标准的书籍,便等于从前所谓诸子百家,是异端邪说,教师不敢介绍,书店也不敢刊行,青年们更少有读到的机会了。

不过社会究竟在进步,口号和以前不同了:“非圣无法”现在简称为“反动”,“……唯有读书高”现在一变而为“读书救国”了。

从“焚书”到“读书”,方法和口号尽管在变换,精神是一贯的。

我们不知道教学生埋头读书的学者名流有否想到这一层。

9. 叶圣陶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呢 专心致志地修改作文,不放过每一个错误。

1、叶圣陶先生修改了作文的每一个错误和逻辑不通的地方,规范地使用了修改符号。

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改换不准确的用字,将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使作者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3、删除不规范用字,将“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扩展资料: 叶圣陶修改作文的事迹出自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圣陶虽然名气大,却没有架子,反而细心修改学生的作文,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其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圣陶曾经在 《给少年儿童写东西》里说过:“一定要使少年儿童喜欢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处,无论在品德方面,知识方面,还是娱乐方面。

” 这体现了叶圣陶高尚的品质和人文关怀,是一个值得敬佩的长者。

读叶圣陶《藕与莼菜》

与朋友吃饭,吃着雪白的藕片突然想到故乡卖藕的情景,从初秋雪藕上市一直到深秋时节,藕都是普通人家餐桌上的寻常菜肴。

而今时空移转,藕俨然已成了珍品,市场上的藕除了被豪华公子硕富巨贾之家抢购去大半外,剩余小部分是要被放在水果铺与高级水果一起待价而沽的,不是寻常百姓轻易就能吃到的,且经过长途跋涉而来的藕已不复刚出水时那般脆爽可口,口感干涩柴渣难以下咽。

同是故乡特产,由藕又联想到莼菜,想到春天敞篷船载着满仓莼菜归来的景象,想起沉浮着嫩绿颜色、富有诗意的莼菜汤。

一片藕和一碗莼菜汤勾起对故乡的怀念,要问这突然深浓的情绪为何而来,那便是“因为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

是故乡的人、故乡的景、故乡的物牵系着我们的心。

叶圣陶散文《藕与莼菜》赏析

叶圣陶的散文因文字平稳流畅、布局严谨有序而经常被选入中小学课本中,《藕与莼菜》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叶圣陶散文《藕与莼菜》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藕与莼菜》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

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
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
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

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

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涂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
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

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

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

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

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

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
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善待价而沽。

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

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

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

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

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

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

只有孩子,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

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

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

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去捞来的。

像这样地取求很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又不然;
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

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

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

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

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赏析: 有些滋味无以言表,甘清爽口又余韵徐歇,是为至善,譬如佳藕与莼羹;
有些思绪,似有还无又欲辨忘言,是为至纯,譬如初恋与乡情。

人生难免漂泊辗转。

于是乡之于人,便渐渐淡而又淡,几乎淹没在生活的艰辛之中了。

但“春蚕到死丝方尽”,乡之于人,却又如藕断而丝连,纵使相隔天涯,只要这根丝线被轻轻触碰,心便俶尔飞忽到乡之所在。

皆因乡有亲人与爱友,童年与回忆。

于是,这深浓的乡愁,便成了无味之味的游子最恋。

叶圣陶先生的散文《藕与莼菜》便充斥着这样一种似淡还浓的乡情。

何处无藕?何地无莼菜?但故乡的藕与莼菜确乎有着那么一种独特的韵味。

故乡的藕是随着新秋而来的,是伴着质朴、健美的乡亲而来的,是莹白如玉的珍品,也是遍及人家的常味。

叶先生怀念的,便不仅是莹白的玉节,也不是清甘甜美的口感,而是随之而至的故乡的情味,故乡的声色,故乡的人……于是确乎成了珍品,在上海果品铺中身价百倍,代价而沽的故乡佳藕,便因少了这一份乡情而使人无从欣羡。

于是从家乡辗转而来的藕节,虽已无形可赏,无味可品,却使叶先生忽而忆起故乡来。

忆起故乡的人,故乡的景,故乡的情。

藕本是野蔌,而莼则是要盛在金瓯中慢慢品味的佳肴。

在上海,莼菜是要上馆子才能享用得到的美食。

而在故乡,它却是叶先生春日的家常便饭。

盈满了诗情画意的莼菜,因故乡的清新、自由、质朴而亲切,令人心醉。

这一秋一春中饱含了叶先生对故乡的爱恋。

叶先生的故乡原是小镇,远比不了上海这样大都市的繁华。

但故乡充满着自由与清新,充满着质朴与善良,充满着纯洁与诗意……这也是大都市的庸俗、污秽无法望其项背的。

于是,故乡的佳偶离乡而变成脑满肠肥的阔绰子弟的新食,由爽口甘美如幼女到干涩枯瘠如乞丐,便使叶先生恋着故乡了。

人皆有情,物我相依。

叶先生的乡愁,我们又何尝未有?远离亲朋,独在异地,莫说是故乡的佳味,便是偶尔飘忽于耳的一句乡音,也会让我泪盈于睫。

乡愁,是月圆之夜,游子杯中的残酒。

未必浓烈,但却醉人;
乡愁,是秋风起处的落叶,翩飞倦舞,却终压心怀;
乡愁,是雪后初晴,泥上的鸿爪之痕,鸿已远去,心却随行…… 乡愁,是王维笔下“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遥忆;
是王湾口中“归雁洛阳边”的怅惘;
是流沙河床下曾鸣唱过的蟋蟀;
是余光中泪眼中长长的海峡…… 乡愁,是淡之又淡的一丝牵挂,是浓之又浓的一缕心魂;
是心之所倚,是情之所牵,是魂之所系,是梦之所萦…… 乡愁,是一曲无韵之歌,是一份无味之味的人间至情。

相关文章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