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贾平凹散文的认识

频道:开心体育 日期: 浏览:37

贾平凹散文的特色

贾平凹散文塑造出一个大写的智者——抒情主人公形象。

他为文讲“真”,用真挚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以独立的思考去建立与时代的联系,故此,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

贾平凹散文创造了风格独异的境界。

境界是贾平凹散文创作刻意追求的个性化的艺术品性,它体现了贾平凹融内情与外景所达到的艺术造诣。

扩展资料: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

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参考资料来源:-贾平凹。

贾平凹散文代表作

贾平凹散文代表作《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

贾平凹散文创作始于80年代初,在这之前,他主要精力放在小说创作上,零星有过一点散文面世。

从1981年起,他开始主攻散文方面,落款写在静虚村的一系列散文发表,标志他在散文园地里也想一展身手。

事实上,如《丑石》等在读者中也的确迅速产生了影响。

《一棵小桃树》为贾平凹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

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

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由得对它产生赞美之情。

总之,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关注它、爱护它。

创作特点贾平凹的小说在思想内容上大多都是描写现实的。

关怀个体生存,叩问个体人生,是贾平凹小说的重要主题。

无论金狗、成义,还是高子路、黑氏等等,这些人物形象身上都浸透了贾平凹对人性的探究、对个体生存的意义及实现途径的思考。

贾平凹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作家,受儒道释的影响较多,他自己将之融入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体悟中。

贾平凹将儒家文化伦理观念的核心“仁义”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还将家庭伦理道德与人物的日常行为、思想自然贴合。

贾平凹散文精选

  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

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贾平凹散文精选,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贾平凹散文精选【一】:李相虎   青泥是兰田的古地名,李相虎是兰四人,自号青泥散人,既不忘故土,又十分贴合本性。

青泥散人早年做油画,声名昭著,拿过一次全国美展的奖,但随之就十数年泥牛入海,没了消息。

他在陕南的小县里呆了许久,孩子都长大成人了,才调人西安,又在半坡博物馆伏下来。

他在乡下的时候我去过他的住处,窝酸菜,吃杂面,门口篱笆上有牵牛花,屋后矮院墙根狗在吠。

而半坡博物馆的工作室更是幽静,几乎要掩门藏明月,开窗放野云。

在这永远有青泥相伴的日子里,他兴趣了书法,除了工作就没完没了地钻研碑帖。

搞艺术要沉寂,但沉寂如龟者,我见过的只有青泥散人,他不急不躁,不事张扬,整日言语不多,笑眯眯的,以致于周围的人也不知他在练字,以致于连朋友们也骂他懒虫。

我大约半年出城去看他一次,每次他在写字,立即卷了笔纸,他不愿我看他的字,我也不说着字的话,吃茶聊天,直聊得月上柳梢,才兴尽回城。

回来,朋友又问他的状况,又恨他懒得没了出息。

我说,懒虫一般说的是老虎吧,老虎平日总是卧在那里的,鸟叫虫鸣他是不理的,风吹草动他也是不理的,但真有猎物出现,老虎是一跃而起,任何猎物都不可逃脱了,青泥散人是有虚怀的,虚怀者是初若无能。

  今年冬天,忽几日奇冷,窗外树上的几只鸟也瑟缩如拳,如石,呼喊也不惊起,我与人在屋下棋,正为悔一棋子而厮夺,青泥散人敲门进来。

他两颊通红,戴了耳套,胳肘后夹了一卷纸,是来要我看他的字的。

他能主动让我看字,一定是字能耐看了,我偏不急着看,只问他乘的几路公共车,转了几站才到我这里的?他显示未遂,很快就平淡了,和我谈棋说茶,间到我的病。

他说,肝病是淤血,要气血通畅,宜于读《石门铭》的。

我说是呀,我每日用气功治病哩。

他说:你做气功?我说,看好的书法,好的画,读好书,听好的音乐,好的演说,凡是真心身投人了的东西都有气功效果的。

他笑了,说:你是要我挂出我的字了?!就把那卷纸一张一张挂了四壁。

这是我第一次全面地看到了他的书法,我说了四个字:苍老苦涩。

他问:有酒没?我说:没酒。

他在茶里又添了茶叶,和我碰了一下喝了。

  翌日,我赶到青泥散人的家去,赏读了他积存的全部作品,又目睹了他;
陆案实际操作,度过一个受活的下午。

末了,我笑着说:字写成这样,人是不能发达的。

他点了头,说:我是青泥散人。

  从他家出来的时候,一收破烂人正从走廊里抱了一大捆废纸要过称,这是青泥散人练习过的字纸。

我忙喝住,从那废品里挑出了四幅要收藏,收破烂的人疑惑:我每一星期来收这么二三捆的。

收破烂的人并不识艺术,否则他全部留下来,他的后人就要发大财了!之所以说后人发财,是因为青泥散人的字并不为世所重,目下世风靡丽,没有多少人能欣赏他的字的,他的字只供搞书法的人去看,趣味太高,感应人寡。

  回城的路上我想,青泥散人日月清贫,这是必然的,不出名也属必然,他全然不在乎,也是必然,他的艺术会长久也一定会必然。

但这样的字既使再发展到极致,只能是大家却不能成宗师,这是因为这一路还不是书法的主流,苦涩仅为一味。

但是,但是,话说回来,人的一生又能几个弄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呢?   1998年1月23日    贾平凹散文精选【二】:致李珖   当一门技艺成为艺术的时候,技艺人就陷入了尴尬,这如同有了雷锋,大家就希望雷锋永远地去做好事,如同看足球赛,踢赢了观众就发狂,踢输了观众就骂街。

我们—

你搞书法,我弄文学—

有幸或不幸地成为艺术家了,我们的尊严从此是什么呢?恐怕唯一只有创造二字。

冬日里的渭河滩上,又是细狗撵兔的季节,兔子就拼命地跑吧。

  你送我的那幅作品,三月二十五日被一位老乡强行索去。

在当今存款利息下降,他有钱又不会投资别的实业,又要以钱生钱,就收藏了相当多的字画。

我翻看了他的收藏柜,竟无一张像样的东西,劝他一把火快烧了去吧,这些玩意儿虫子也瞧不上蚀的,别以为什么字画都可以赚钱的。

他问我该收藏谁的好,我说李珖呀,他却不知李珖是古人还是今人,让我问了半日。

我告诉他:李珖不是名家—

鬼知道许多名家是怎么就成了名的—

但李珖实力可畏,他是性情中人,天生地对毛笔有一种感觉,瞧着吧,他日后会有大气候的。

我于是拿出你送我的那幅作品,讲解李珖不属于沉雄,但乱石铺街,秋叶落地,萧野里有英气,飘逸中有苍茫。

当今书坛,兴江南之风,重于形式,过于柔弱,虽北人多有反对,却作品江湖气浓烈,乏于清正。

李珖北人南相,两者合二为一,难得不染匪气,也不美人晨起,钗斜发散,正是有大造之人。

我为你宣传,那幅书法就这样被他强行拿走了。

  拿走了也罢,我想,李恍还可能会再送我一幅吧。

李珖是不大看重钱的,即使看重,钱也是宜散不宜聚啊。

  再者,我之所以让我的老乡拿走那幅作品,那幅作品也有我不满足的地方,毕竟是前几年的东西嘛。

年初,我去一位朋友家,看见过悬于他家客厅的一幅你的近作,那是十分好的,我借了来观摹了数日,意欲要贪污的,却被他识破了立即讨回去了。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要有长距离较量的韧劲,又要有图穷匕首现的爆发力,而这其中,年龄是重要的。

你送我的那幅,好是好,但不耐读,如街上看美人,个个惊艳,待娶回一位做了老婆,注意的往往是她的不足。

这也如我的文章,早年少作,清新优美,如今到知天命年纪,文章没了章法,胡乱涂抹,但老来的文章虽是胡说,骨子里却有道数,每字每句皆是我从生命中体验所得,少作则是从别人的作品中学习而来。

艺术精神体现在于觉悟,觉悟源于生命的体验,或沉雄,或空灵,不是故意为之的。

漂亮一词可能出自于对灯笼的描写,灯笼之所以漂亮,在于透光,但透光不是灯笼的事,在于笼中的蜡烛。

  你送我的那幅,形式上用力太狠,这也是我忍痛割爱于老乡的一个原因。

你是有才情的人,但趣味使你常常让才情泛滥。

李白自信他是大才,所以“
仰天大笑出门去”
,不拘小节。

你见过大山上装饰盆景吗?你若有一袭长袍,或许是青布做的,你肯为了华丽,用一块丝绸去做花边吗?大方之家自然是从大方处蹈,若太重趣味,终沦为小器。

我之所以看见了你悬在他人客厅的作品,敢于将送我那幅给老乡,我相信你肯再送我新作的,而新作比旧作成熟得多,供我长久拜读的。

  你要给我再送一幅作品的话,我希望是你的草书,你善于逸笔,但我更乐于让你秃钩抹来,混饨苍茫,我挂于我的书屋。

这样的作品可能不取悦俗眼,在时风浮靡的今日,这宜于寂寞冷落的我,也宜于在寂寞冷落中蓄养我的气势。

   贾平凹散文精选【三】:天马   四月二十一日,谭宗林从安康带来魏晋画像砖拓片数幅,和一包新茶。

因茶思友,分出一半去寻马海舟。

  马海舟是陕西画坛的怪杰,独立特行,平素不与人往来。

他作画极认真,画成后却并不自珍,凭一时高兴,任人拿去。

我曾为他的画作说过几句话,或许他认为搔到了痒处,或许都是矮人,反正我们是熟了。


你几时来家呀,我有许多好玩的东西!”
他这么邀请着我,但他交待得太复杂,我不是狗,也不是司机,深如大海的都市里,我寻不着去他家的路。

谭宗林领我过大街穿小巷,扑来扑去了半天,把一家门敲开了。

  马海舟正在作画哩。

大画家用小画案,我第一次见到。

那么窄而短的桌子上,一半又层层叠叠堆放着古瓷和奇石异木,空出的一片毡布上,画的是一匹马,天马。

马斜侧而立,四蹄有蹬踏状,但枯瘦如细狗,似有一纵即逝之架势。

天上之马是不是这般模样,我不知道,马海舟是知道的,他使马鬃马尾,及四条腿上,都画成一团团丝麻,若云之浮动。

我鼓掌说:好!谭宗林能搧情惑人,立即说:你叫好,何不题款几句?!我便提笔写了:   天上有龙马,   孤独难合群。

  何不去世间?   我岂驮官人!   那日马海舟脸色红润,粗而极短的十指搓着,说:你总知我。

  谭宗林顿生掠夺之意,从怀里掏出一张拓片来要送马海舟。

拓片是一幅有着“
飞天”
的魏晋画像砖图案,明显看出马海舟是激动了,惊奇敦煌壁画里有“
飞天”
,而魏晋时竟也有“
飞天”
,中国美术史是要改写了。

谭宗林自然就提出了交换的话来。

我立即反对:此画不能送人的;
拓片毕竟是拓片;
既然宗林对马先生一向敬重,送一幅拓片还舍不得吗?谭宗林百般骂我,马海舟笑道:“
你看了我的‘
天马’
,我看了你的‘
飞天’
,过过眼福就是,但你的‘
飞天’
世人难见,我看过了,送你一个更古老的东西作补偿吧。


遂拿出一幅鹰图给了谭宗林。

一张大纸,赫然站有一鹰,身如峻崖,头生双角,口微微张开,似有嗷嗷之声发出,题为“
八万年前有此君”

谭宗林大喜。

我戏滤道:宗林带他那个拓片在城里呆三天,数十张画就从画家手里赚过来了!宗林只是笑,马海舟却不理会,还在讲鹰与恐龙是同代之物,我便扭头去观赏古董架上那些秦砖汉瓦唐涌宋瓷了。

他的收藏大多是民间工艺,但精妙绝伦,那奇奇怪怪的形状,以及古董上绘制的各种色彩图案,使我突然悟到马海舟作品之所以古拙怪诞,他受古时的民间工艺影响太大了。

  “
这四幅画,你俩各挑两幅吧!”
马海舟送我了三件古玩后,突然说。

  他从柜子里又取出四幅画来,一一摊在床上。

一幅梅,一幅兰,一幅菊,一幅竹,都是马海舟风格,笔法高古,简洁之极。

如此厚意,令我和谭宗林大受感动,看哪一幅,哪一幅都好。

谭宗林说:贾先生职称高,贾先生先挑。

我说:“
茶是谭先生带来的,谭先生先挑。


我看中菊与竹,而梅与家人姓名有关,又怕拿不到手,但我不说。

  “
抓纸丢儿吧,”
马海舟说,“
天意让拿什么就拿什么。


  他裁纸,写春夏秋冬四字,各揉成团儿。

我抓一个,谭抓一个,我再抓一个,谭再抓一个。

绽开,我是梅与菊。

梅与菊归我了,我就大加显排,说我的梅如何身孕春色,我的菊又如何淡在秋风。

正热闹着,门被敲响,我们立即将画叠起藏在怀中。

  进来的是一位高个,拉马海舟到一旁叽叽咕咕说什么,马海舟开始还解释着,后来全然就生气了,嚷道:“
不去,绝对不去广那人苦笑着,终于说:“
那你就在家画一幅吧。


马海舟垂下头去,直门了一会,说:“
现在画是不可能的,你瞧我有朋友在这儿。

我让你给他带一幅去吧。


从柜子里取出一幅画来,小得只有一面报纸那么大。


就这么大?给你说了一年了,就这么大一张,怎么拿得出手呢?”
那人叫苦着,似乎不接。


那我只有这么大个画桌呀!”
马海舟又要把画装进柜子,那人忙把画拿过去了。

  来人一走,马海舟嚷道喝茶喝茶,端起茶杯自己先一口喝干。

谭宗林问怎么回事,原来是那人来说他已给一位大的官人讲好让马海舟去家里作画的,官人家已做好了准备。


他给当官的说好了,可他事先不给我说,我是随叫随到的吗?”
谭宗林说:“
你够做的广马海舟说:“
我哪里做了?我不是送了画吗?对待大人物,谄是可耻的,做也非分,还是远距离些好。


他给我笑笑,我也给他笑笑。

  告辞该走了,谭宗林把魏晋画像砖拓片要给马海舟,马海舟不收,却说:“
下次来,你把你的那块铜镜送我就是了,那镜上镌有四匹马,你知道,我姓马,也属马。


  1997年4月7日    贾平凹散文精选【四】:关于父子   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

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一个儿子酷象他的父亲,做父亲的就要得意了。

世上有了一个小小的自己的复制品,时时对着欣赏,如镜中的花水中的月,这无疑比仅仅是个儿子自豪得多。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事,一个朋友已经去世几十年了,忽一日早上又见着了他,忍不住就叫了他的名字,当然知道这是他的儿子,但能不由此而企羡起这一种生生不灭、永存于世的境界吗?   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像蛇脱皮一样的始终是自己,但儿子却相当多愿意像蝉蜕壳似的裂变。

一个朋友给我说,他的儿子小时侯最高兴的是让他牵着逛大街,现在才读小学三年级,就不愿意同他一块出门了,因为嫌他胖得难看。

  中国的传统里,有“
严父慈母”
之说,所以在初为人父时可以对任何事情宽容放任,对儿子却一派严厉,少言语,多板脸,动辄吼叫挥拳。

我们在每个家庭都能听到对儿子以“
匪”
字来下评语和“
小心剥了你的皮”
的警告,他们常要把在外边的怄气回来发泄到儿子身上,如受了领导的压制,挨了同事的排挤,甚至丢了一串钥匙,输了一盘棋。

儿子在那时没力气回打,又没多少词汇能骂,经济不独立,逃出家去更得饿死,除了承接打骂外唯独是哭,但常常又是不准哭,也就不敢再哭。

偶尔对儿子亲热了,原因又多是自己有了什么喜事,要把一个喜事让儿子酝酿扩大成两个喜事。

在整个的少年,儿子可以随便呼喊国家主席的小名,却不敢俏声说出父亲的大号的。

我的邻居名叫“
张有余”
,他的儿子就从不说出“
鱼”
来,饭桌上的鱼就只好说吃“
蛤蟆”
,于是小儿骂仗,只要说出对方父亲的名字就算是恶毒的大骂了。

可是每一个人的经验里,却都在记忆的深处牢记着一次父亲严打的历史,耿耿于怀,到晚年说出来仍愤愤不平。

所以在乡下,甚至在眼下的城市,儿子很多都不愿同父亲呆在一起,他们往往是相对无言。

我们总是发现父亲对儿子的评价不准,不是说儿子“
呆”
,就是说他“
痴相”
,以至儿子成就了事业或成了名人,他还是惊疑不信。

  可以说,儿子与父亲的矛盾是从儿子一出世就有了,他首先使父亲的妻子的爱心转移,再就是向你讨吃讨喝以至意见相 惹你生气,最后又亲手将父亲埋葬。

古语讲,男当十二替父志,儿子从十二岁起父亲就慢慢衰退了,所以做父亲的从小严打儿子,这恐怕是冥冥之中的一种人之生命本源里的嫉妒意识。

若以此推想,女人的伟大就在于从中调和父与子的矛盾了。

世界上如果只有大男人和小男人,其实就是凶残的野兽,上帝将女人分为老女人和小女人派下来就是要掌管这些男人的。

  只有在儿子开始做了父亲,这父亲才有觉悟对自己的父亲好起来,可以与父亲在一条凳子上坐下,可以跷二郎腿,共同地衔一枝烟吸,共同拔下巴上的胡须。

但是,做父亲的已经丧失了一个男人在家中的真正权势后,对于儿子的能促膝相谈的态度却很有几分苦楚,或许明白这如同一个得胜的将军盛情款待一个败将只能显得人家宽大为怀一样,儿子的恭敬即使出自真诚,父亲在本能的潜意识了仍觉得这是一种耻辱,于是他开始钟爱起孙子了。

这种转变皆是不经意的,不会被清醒察觉的。

父亲钟爱起了孙子,便与孙子没有辈分,嬉闹无序,孙子可以嘲笑他的爱吃爆豆却没牙咬动的嘴,在厕所比试谁尿得远,自然是爷爷尿湿了鞋而被孙子拔一根胡子来惩罚了。

他们同辈人在一块,如同婆婆门在一块数说儿媳一样述说儿子的不是,完全变成了长舌男,只有孙子来,最喜欢的也最能表现亲近的是动手去摸孙子的“
小雀雀”

这似乎成了一种习惯,且不说这里边有多少人生的深沉的感慨、失望和向往,但现在一见孩子就要去摸简直是唯一的逗乐了。

这样的场面,往往使做儿子的感到了悲凉,在孙子不成体统地与爷爷戏谑中就要打伐自己的儿子,但父亲却在这一刻里凶如老狼,开始无以复加地骂儿子,把积聚于肚子里的所有的不满全要骂出来,真骂个天昏地暗。

  但爷爷对孙子不论怎样地好,孙子都是不记恩的。

孙子在初为人儿时实在也是贱物,他放着是爷爷的心肝不领情而偏要作父亲的扁桃体,于父亲是多余的一丸肉,又替父亲抵抗着身上的病毒。

孙子没有一个永远记着他的爷爷的,由此,有人强调要生男孩能延续家脉的学说就值得可笑了。

试问,谁能记得他的先人什么模样又叫什么名字呢,最了不得的是四世同堂能知道他的爷爷、老爷爷罢了,那么,既然后人连老爷爷都不知何人,那老爷爷的那一辈人一个有男孩传脉,一个没男孩传脉,价值不是一样的吗?话又说回来,要你传种接脉,你明白这其中的玄秘吗?这正如吃饭是繁重的活计,不但要吃,吃的要耕要种要收要磨,吃时要咬要嚼要消化要拉泄,要你完成这一系列任务,就生一个食之欲给你,生育是繁苦的劳作,要性交要怀胎要生产要养活,要你完成这一系列任务就生一个性之欲给你,原来上帝在造人时玩的是让人占小利吃大亏的伎俩!而生育比吃饭更繁重辛劳,故有了一种欲之快乐后还要再加一种不能断香火的意识,于是,人就这么傻乎乎地自得起乐地繁衍着。

唉唉,这话让我该怎么说呀,还是只说关于父子的话    贾平凹散文精选【五】: 壁画   陕西的黄土厚,有的是大唐的陵墓,仅挖掘的永泰公主的,章怀太子的,懿德太子的,房陵公主的,李寿,李震,李爽,韦泂章浩的,除了一大批稀世珍宝,三百平方米的壁画就展在博物馆的地下室。

这些壁画不同于敦煌,墓主人都是皇戚贵族,生前过什么日子,死后还要过什么日子,壁画多是宫女和骏马。

有美女和骏马,想想,这是人生多得意事!   去看这些壁画的那天,馆外极热,进地下室却凉,门一启开,我却怯怯地不敢进去。

看古装戏曲,历史人物在台上演动,感觉里古是古,我是我,中间总隔了一层,在地下室从门口往里探望,我却如乡下的小儿,真的偷窥了宫里的事。


美女如云”
,这是现今描写街上的词,但街上的美女有云一样的多,却没云那样的轻盈和简淡。

我们也常说“
唐女肥婆”
,甚至怀疑杨玉环是不是真美?壁画中的宫女个个个头高大,耸鼻长目,丰乳肥臀,长裙曳地,仪表万方,再看那匹匹骏马,屁股滚圆,四腿瘦长刚劲,便得知人与马是统一的。

唐的精神是热烈,外向,放恣而大胆的,他的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人种混杂,正是现今西欧的情形。

我们常常惊羡西欧女人的健美,称之为“
大洋马”
,殊不知唐人早已如此。

女人和马原来是一回事,便可叹唐以后国力衰败,愈是被侵略,愈是向南逃,愈是要封闭,人种退化,体格羸弱。

有人讲我国东南一隅以南洋的华侨是纯粹的汉人,如果真是如此,那里的人却并不美的。

说唐人以胖为美,实则呢,唐人崇尚的是力量。

马的时代与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的诗里在赞美着瘦小的毛驴,倦态的老牛,平原上虽然还有着骡,骡仅是马的附庸。

  我爱唐美人。

  我走进了地下室,一直往里走,从一九九七年走到五百九十三年,敦煌的佛画曾令我神秘莫测,这些宫女,古与今的区别仅在于服饰,但那丰腴圆润的脸盘,那毛根出肉的鬓发,那修长婀娜的体态,使我感受到了真正的人的气息。

看着这些女子,我总觉得她们在生动着,是活的,以致看完这一个去看那一个,侧身移步就小心翼翼,害怕走动碰着了她们。

她们是矜持的,又是匆忙的,有序地在做她们的工作,或执盘,或掌灯,或挥袖戏鹅,或观鸟捕蝉,对于陌生的我,不媚不凶,脸面平静。

这些来自民间的女子,有些深深的愁怨和寂寞,毕竟已是宫中人,不屑于我这乡下男人,而我却视她们是仙人,万般企慕,又自惭形秽了。

《红楼梦》中贾宝玉那个痴呆呆的形状,我是理解他了,也禁不住说句“
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了”

看呀,看那《九宫女》呀,为首的梳高髻,手挽披巾,相随八位,分执盘、盒、烛台、团扇、高足杯、拂尘、包裹、如意,顾盼呼应,步履轻盈。

天呐,那第六位,简直是千古第一美人呀,她头梳螺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高足杯托得多好,不高不低,恰与婉转的身姿配合,长目略低,似笑非笑,风韵卓绝,我该轻呼一声“
六妹”
了!这样纯真高雅的女子,我坚信当年的画师不是凭空虚构的,一定是照生前真人摹绘,她深锁宫中,连唐时也不可见的,但她终于让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已经千年的美人。

  “
美人千年已经老了!”
同我去看壁画的友人说。

  友人的话,令我陡然悲伤,但友人对于美人老却感到快意。

我没有怨恨友人,对于美人老的态度,从来都是有悲有喜的两种情怀,而这种秉性可能也正是皇戚贵族的复杂心理,他们生前占有她,死后还要带到阴间去,留给后世只是老了的美人。

这些皇戚贵族化为泥土,他们是什么狗模人样毫无痕迹,而这美女人却留在壁画里,她们的灵魂一定还附在画上。

灵魂当然已是鬼魂,又在墓穴里埋了上千年,但我怎么不感到一丝恐怖,只是亲切,似乎相识,似乎不久前在某一宾馆或大街上有过匆匆一面?我对友人说:你明白了吗,《聊斋志异》中为什么秀才在静夜里专盼着女鬼从窗而人吗?   参观完了壁画,我购买了博物馆唐昌东先生摹古壁的画作印刷品,我不愿“
六妹”
千余年在深宫和深墓,现在又在博物馆,她原本是民间身子,我要带她到我家。

我将画页悬挂室中,日日看着,盼她能破壁而出。

我说,六妹,我不做皇戚贵族宫锁你,我也没金屋藏匿你,但我给你自在,给你快乐,还可以让你牧羊,我就学王若宾变成一只小羊,让你拿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的身上。

贾平凹散文整体导读

散文有大美 ——贾平凹散文整体导读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后改称“平凹”,中国当代着名作家。

贾平凹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黄土高原、西北地域动人的山水草木、浓厚的乡土文化、淳朴的生活方式对他的一言一行皆有深远的影响。

即便他以后身处城市多年,创作笔触仍离不开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笔触间流露出浓浓的乡音乡情(如本书中的《商州又录》《五味巷》)。

可以说,有了西北黄土地的滋养和润泽,贾平凹的散文才显得厚重大气。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贾平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创作实践者更是一位有影响的散文理论的创立者。

他从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和主编《美文》杂志的编辑实践出发,深感散文题材越写越窄,写作路数越来越模式化的弊端,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

他在阐述这个概念的时候称:“‘大散文’讲究的是散文的境界和题材的拓宽,它并不是提倡散文要写大题材,要大篇幅。

”具体是指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感,有生活真实;
同时,散文的题材要拓宽,什么都可以写入散文。

而在创作手法上,散文亦应转益多师、为我所用。

贾平凹“大散文”写作观念的提出,对于当代散文创作内容偏浅、情感偏轻、境界偏小的趋向,是一种反拨,也引发了文坛的相关争论。

引用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郜元宝先生的话来做一个总结:无论对于时时反顾的隐秘沉沦的民间世界,还是对于时时瞻望的时代精神,贾平凹都十分认真,刻意的虚伪做作与他无缘,因此他的作品蓄积着当代中国丰富的精神文化信息,不管怎样,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才气的值得尊敬的作家。

我们不妨从这本书的目录看起。

所选二十二篇文章,分为三类。

三类的标题分别是:“生活与记事”、“人物与精神”、“风物与民俗”。

“生活与记事”所选七篇,大体为贾平凹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

其中不乏对幼时艰难的家庭生活的回忆(《纺车声声》),对幼时美好的人和事的回忆(《我的小学》《风筝》《月迹》《月鉴》),对成长过程中难忘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的回忆(《祭父》《六棵树》)。

散文是纪实的,作家又总是从写自己开始的,所以这一类从内容来说,可以看作是贾平凹的自述类文章,独立成篇固然可看,纵向观照,又成作家的生长编年史和精神发展史。

在这一辑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艰苦的生活条件对作家的磨炼,我们可以看到慈爱的母亲怎么逼迫他幼时读书才不至于辍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于艰难时代中仍然无悔地追求美和真。

“人物与精神”所选五篇,前三篇可以看作是前一辑内容的延续:《初人四记》记叙了贾平凹少年时期生活中遇到的喜怒哀乐,以一个少年的视角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状貌,这不也是“生活”的内容吗?当然侧重点在人。

《我的台阶和台阶上的我》写自己从小到大,特别是大学以来,是如何一步步在追求文学的道路上无悔跋涉的,这和《纺车声声》、《我的小学》在时间线上不是一脉相承吗?《我不是个好儿子》和《祭父》在内容上堪称姐妹篇,是对自己母亲一生的深情回忆。

这三篇确实可以归入“人物”,可同时也都是“生活”——这提醒我们,叙事类的文章,写人和叙事应该是统一的、融合的。

这一辑的最后两篇的内容,用“人物和精神”来概括,才名至实归。

这两篇的笔法不同于普通的写人文章,它们采用了类型化的手法,点面结合,努力勾勒某一类人的特点,笔触却并不粗放,反而细致富于个性;
又在对这类人的刻画中,折射出时代的影子和社会的变迁,这确实是既有“人”,也有“精神”。

“风物与民俗”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贾平凹“商州系列”的散文这是极富地域风情和生活体验的写作。

《商州又录》就如作者所说,写的是陕西省商洛市(即作者的家乡)的“山光水色、人情风俗”,而下面几篇或长或短的文章,即使只看标题(《陕西小吃小识录》《吃面》《茶事》),也可看出端倪,无非是陕西一带的吃喝玩乐、世俗生活。

对比前两辑,我们可以发现,自述类的散文,是对自己生活的回忆和梳理,这是从作家个人的内部视角出发而兼及对外部环境的叙写;
“人物与精神”的后两篇,作者的视角已经由内而外,试图突破个体,写出某个人群的特征和他们所代表的文化精神;
到了“风物与民俗”里,贾平凹可以说在出入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既有对外在山水民俗的细致刻画,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而存在;
同时又有对世俗生活和民情风俗的切实体验,以一个体验者的身份而存在。

两者糅合,才是贾平凹所谓“大散文”应有的视域:“写大的境界,追求雄沉,追求博大感情;
拓宽写作范围,让社会生活进来,让历史进来。

继承古典散文大而化之的传统,吸收域外散文的哲理和思辨。

” 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以后,我们进一步通过一些实例的分析,来看一看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布封说:“风格即人”这句简短的箴言可以看作我们读文学作品的重要圭臬。

文学是表现人的,不仅在内容上如此,在艺术风格上更是明白可见作家的性格、阅历、品味、兴趣。

我们不妨通过这本散文选集窥得一个立体的贾平凹。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贾平凹散文的文体特点,在这里可以概括为继承和创新并重。

贾平凹提出“大散文”的概念,他说“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

这虽然是自由而灵活的散文创作观,但却并不意味着贾平凹的散文是不讲规矩和章法的。

相反,他的散文在中国古典散文写作中吸收了诸多营养,在文体选择层面尤其如此。

比如,《我的小学》《祭父》《我不是个好儿子》这样的文章,就是吸收了中国古代散文中人物传记类或行状类的文章,回忆叙写身边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其文细节生动、情真意切。

《祭父》这篇文章的标题,更让我们联想到古代文学史中的诸多着名的祭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

再如《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此文以书信为体例,一则确实是致远方小妹的挂念劝诫之意的合适文体,一则是有意摹古。

中国古代散文中,尺牍占有重要比例。

这种私人场合(与亲朋)交往的文字媒介,常常真情流露,无所顾忌。

贾平凹此文,从拟题到文字书写,都在向古人书信致敬。

再如本书“风物与民俗”中的系列文章,如《河南巷小识》《陕西小吃小识录》,倡导“大散文”者落笔却不回避其“小”,这样的文体明显可以从众多的古代笔记中找到:一物一记,点到为止,绝无多言。

当然,贾平凹的散文文体,除了上述继承之外,还有一些仅仅借用评述言辞、文学史知识是无法归类、总结和指称的。

比如他的代表作《商州又录》,往简单了说,可以说这是十一篇散文的组合。

但是往细处看,却又发现如此判定仍嫌粗疏。

比如,一二篇可以看作写景散文,三、四、五、六写人,都是常规笔调;
但“八”忽然写了一个来无踪去无影的采药老人,飞鸿雪泥,余音袅袅,直如前人笔记小说;
回看“六”,又和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何其相似乃尔,可以看作是翻写外国小说的商州散文。

难怪很多论者,对“商州”系列的文章究竟是小说还是散文争论不休。

其实,这正是贾平凹散文的高明之处,在这里,他的创作不刻意讲究文体规范,却又幻化无迹,借用多种文体,从而打散文体带来的束缚,扩大了散文写作的疆域。

他在《商州又录》的小序里说“我更不知道这算什么样文体”时,一定是得意多于困惑的。

其次,贾平凹的散文有着多样的语言风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他首要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清新优美与质朴浑厚并重。

《月迹》里写月亮,看上去几乎是孩童的稚拙语调:“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用了多处叠词,并不刻意加上富丽的词藻,一派天真浑成,骨子里却是精心写作的态度,把月亮的纯净优美写到十分,语言本身也不带一点尘滓味道。

这样的语言,在《月鉴》《风筝》等描写作者儿童时代、少年时代的文章里有多处体现,大家阅读的时候可以好好品味。

” 贾平凹的散文,尽可能遴选质朴平易、亲切自然的文字来写人状物,文章自有一种厚度。

《商州又录》的好几篇开头,都是平白如话“这个冬天里,雪总是下着”、“西风一吹,柴门就掩了”、“秋天里,什么都成熟了”,写得自然又随便,但下文语言描写的奇崛处,却往往与之相映衬(枯死的是软弱,柯枝僵硬……满山树的柯枝,使它分不清哪一丛是老鹿的角),质朴的词句里,可见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宽广博大的人文视野。

但是,贾平凹的语言,也有贴近乡土人情、不避俚俗但求真切的那一面,比如《六棵树》里对于秃子的体征和言行的纯自然主义的描写既可说是优点,也可能被评论家诟病。

除此之外,贾平凹尚有夸张、幽默、风趣甚至略带荒诞的语言风格,使得我们在读完某些篇章之后莞尔一笑,乃至捧腹大笑。

在这本书里,此种语言风格集中体现在《闲人》和《弈人》这两篇,作者简直是通过这两类人,写出了社会的一幕幕活剧!“闲人一气吃下一百二十串羊肉串,喝下十瓶啤酒”,离生活尚不远;
“将老子端起来”,使其知道儿子的存在,有点离经叛道;
为了逃避寂寞,挂在钟楼上自杀,“而且报话的大钟是每一小时要长鸣一次”。

这样的了结生命的方法,已经远超常态,做了文学的变形,显示出属于哲学的荒诞意味,在读者的瞠目结舌、啼笑皆非之中,显现出作者非凡的文字表现力。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贾平凹的散文,善于取譬设喻、随物赋形贯穿他多篇散文的几个重要意象,值得我们细细把玩咀嚼。

值得注意的意象之一是贾平凹散文中的“月”。

“月”本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文学意象,其意义指称如故乡、团圆、相思、亲情等,前人之述备矣。

但是贾平凹在《月迹》这篇笔调近乎透明的散文里,居然用最为童稚的笔调,写出了“月”之新意!如果要概括的话,那就是妹妹的一句话:“月亮是个好。

”这么简单似涂鸦的话语,却又总结、提炼、升华了月之意象的几乎所有古典语义,还在新时代下(此文写于1980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诚哉!此文、此句不由让人回想起鲁迅当年所写的同样是简单稚拙的《好的故事》。

我们甚至可以说,从这篇纯净的文字中,从月亮意义的重构中,已经可以初窥贾平凹的日后大散文观的雏形,比如对古典的继承和再创造。

同理,《月鉴》中的月之内涵,大家也可以细细品味。

值得注意的意象之二是贾平凹散文中的“山水”。

这在本书《商州又录》里体现得最为明显。

我们可作如下几个层面的解读。

其一是自然山水风光之美,这在《商州又录》一二篇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其二是人活动的背景,如第三篇写“女人从窗子里往外看,对面的山头上,孩子的爹正在那里犁地。

一排儿五个山头上,山头上都是地”,写的是山里人家生活在怎样的一种环境里。

其三是“山水”和人的生命融为一体,成为人的生命的见证、延续和归宿。

如第六篇写一个山里男人艰难地等待他的儿子出生,最后一句话是“又一个山里人”;
第九篇写“在水里钻了一生,死了却都要到山顶上去”的山里人,写在这同时妊娠的女人祈祷儿子顺利产下,“咱山上河里总盼着一个劳动力啊!”,到了这一层,山水有灵,即是人生。

还有一些意象,虽然不像以上所提那样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里具有整一性和连贯性,可也在文中或为线索,或有寄托,如纺车、风筝、台阶,都值得单独拿出来想一想。

在对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作了以上总结之后,我们最后谈谈该如何结合他散文的特点进行阅读。

一、长短拾取。

贾平凹的散文长短皆宜且好写长文。

这里短文不赘,单说长文。

大家一定要学会“长文短读”,如果是组合式的(如《商州又录》),就先概括每一篇的含义,再看看篇与篇之间的关联为何;
如果是单篇的,一定要注意节与节之间的“经脉关联”,甚至可以先采用速读、跳读的手法把握此篇的整体写作方向和脉络,再走向局部细品长文其实并不难读,适当的方法练习,加上经由阅读经验获得的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某种预设和估计,使长文阅读变成一个有趣的探索文心的过程。

二、形象把握。

上面已经说了,贾平凹的散文里有一些精心择取和营构的意象。

除此之外,他的散文里还有各色人等,刻画如在目前这些都值得我们在阅读时去赏鉴。

对于意象,除了把握形象本身的美,还得关注作者于其中的寄寓。

而关注作者的寄寓,就必得在文本中了解作者的心胸——他与古人如何对话,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他属于自己的艺术生命究竟哪些继承了古人,哪些又脱化了古人。

这样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要期望在某几篇文章或这本书的阅读当中就透彻掌握,但理应作为基本读书方法时时实践。

对于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去揣摩形象本身的特点,可以看看这是个体还是群体,可以找寻个体中的共性,可以找寻群像中的个性,可以看看人物和作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写人物事迹时,是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还是有意或无意地跳出来了。

如此,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才算立体而完整。

三、语言涵泳。

贾平凹散文的语言,风格多样,自成一家,这在上文已有评析。

对一个作家语言最好的致敬方式,就是多读。

默读当然是最普通、最常见的方式,放声朗读则可以从声音层面检验作家的语言有无美感,反复诵读其中的精彩段落直至能背,则是初步完成对美好语言的礼赞。

下一步就是动一动笔头,抄写之,仿写之。

特别是仿写以后,虽然纸上文字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但内心对遣词运句的方法理解,又会深入一层。

最后,你放开这本散文选,去读其他书,似乎忘了你背过、抄过、学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流淌,语言的灵魂会慢慢沁入你的骨髓。

四、参照比较。

让我们偷懒引用本书中《读书示小妹十八岁生日书》一篇中提到的读书方法来说明此点:“多找这位作家的书来读”,“再读外人对他的评论,所写的传记”,“也可再读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他的经历、性格、人品、爱好等等是怎样促使他的风格的形成”。

这就是精研文本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读书法,即“知人论世”,通过时代背景、文学背景来了解一个作家具体的写作风格作品。

贾平凹本人读书极多,在散文文体和写作上有借鉴极广,因而他的散文集是一本能引发更多阅读的书。

或者说,大家以后有了更广的阅读面之后,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有哪些书,哪些文章可以和本书的写作互相参照验证。

相关文章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