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丰子恺散文如何理解-读丰子恺散文如何理解这句话

频道:博体比分 日期: 浏览:32

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1   暑假里,我读了《丰子恺散文集》,感觉他写的文章确确实实如同丰老说的一样:“丧失了美丽的童年时代,送尽了蓬勃的青年时代,而初入黯淡的中年时代的我,在这群真率的儿童生活中梦见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的童心。

”我读完后,也就找回了在天真幼稚时光中的记忆。

  他的文章总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总是希望人们能团结在一起,但是总是在生活中便成了泡影,我觉得他非常喜欢观察,比如他从孩子亲情友情体会到了爱和未来的希望,每次读他的散文,每一篇我都会看到美好和希望,但也会看到那些阴暗和光明的比较,让人们品的更高尚,更加反对那些社会的阴暗。

  他曾说过:“人体的美的姿态,必是出于自然的。

换言之,凡美的姿态,都是从物理的自然的要求而出的姿态,即舒服的时候的姿态。

这一点屡次引起我非常的敏感。

无论贫贱之人,丑陋之人,劳动者,黄包车夫,只要是顺其自然的天性而动,都是美的姿态的所有者,都可以礼赞。

”是呀,对此,我也感同身受。

在我之前的小区里,有一个蹬三轮车打扫卫生的老爷爷,我们亲切地称他为“垃圾爷爷”。

  垃圾爷爷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记录着多年的辛勤劳苦。

他那粗壮的大手上刻着裂痕,向我们诉说着他那多年来的风霜艰辛。

然而,一个朴素淳朴的老爷爷,却有着心灵的美。

那一天,垃圾爷爷照常在学校里转悠。

我刚吃完饭从餐厅里出来就见他了,我打了招呼,就快步走了,赶去读书,这时马一凡又来了。

他说问我借钱。

我一摸口袋,钱没了。

我自言自语道:“咱能没有呢?”我着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

顿时,我那原来平和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我认真的把所有的都翻便了,都没有。

于是我凭着记忆找。

马一凡也帮忙。

我们好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勇士,马不停蹄的开始了行动。

  一圈,没找到!   两圈,也没找到!   三圈,还是没找到!   我们简直失去了希望,这时只间垃圾爷爷来了,他的手里竟拿着我的钱,他向我走来,我高兴极了!拿上钱连蹦带跳,大声叫道:“找到了”!垃圾爷爷见到我高兴的样子也大笑起来,过了一阵便悄悄离开了,他的影子印在了我心里!   其实,美,是没有形式,没有形状,却令你惊叹,令你着迷,艺术大师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眼睛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可见美是无时无刻出现在每个角落,但是有些人却是视而不见。

  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2   最早听到丰子恺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的时候,老师拿了一幅他的漫画给我们看,画的什么现在不记得了,但还记得确实很幽默。

所以在图书馆看见这个名字就毫不犹豫的.借下来了,虽然我明白自己不是很爱看散文。

印象中的散文就是描写各种各样的景色,高中时有一次老师布置写散文,我已经尽量在写景色了,可老师还是觉得写景色的篇幅太少,一直对只是写景的文章比较“敬畏”。

可晚上回宿舍看了几篇以后才知道,原来散文可以这么有趣!   每一篇文章的出发点都是那么的“小”,而由每件小事引发的感想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或是每个人都会有共鸣的。

这样的小事有很多,比如说朋友没有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太太搬东西,家里的花猫、养过的大白鹅、有凹陷的椅子甚至是几枝扁豆杆都可以写进文章里,那都是人们平日里都能见到的东西,很平常,可在丰子恺的眼里他们似乎都有了存在的意义,有了优缺点或是与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有关。

而有的东西,你只要仔细的观察了,都会发现他有趣的地方。

吃瓜子也可以写出很长篇幅的文章来,我倒是从上面学到了一种新的吃法,不过还没尝试过呢!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写的关于儿女们的文章。

他觉得大人们的生活和孩子们“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比起来是“变态的,病的,残疾的”,“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时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的见到。

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他对孩子们的爱,有趣的是描写夏天他们父子们吃西瓜的场景,每个孩子吃西瓜时的满足感表现的都不一样最小的孩子是笑嘻嘻摇摆着身子,一边嚼西瓜,一边发出像花猫偷食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引起了大一点的孩子的共鸣,于是他发表了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然后又引发了更大的孩子们的散文、数学的兴味。

想想这都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孩啊,也只有爱他们的父母才能如此细致的观察他们。

都说父爱深沉,其实也是很强烈的,只是一般的没有表现,而丰子恺在文章里舒缓的表达着强烈的父爱。

  还有很多篇幅是用来祭奠缘缘堂的,那是丰子恺的住所,是他自己一点点设计、规划捡起来的,付诸了很多的心血,所以当知道那里被日本人炸了以后非常悲伤。

缘缘堂在他的眼中完全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春夏秋冬的各有一番风景,那样带着感情的描写让向来不爱看风景描写的我都认认真真的看下去了。

还有丰子恺带着一家老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逃难的经历,让我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是那么战战兢兢,他们路上也碰见了一些唯利是图、坑害别人的人,其实他们也就只是想活下去,每个人就算他坏也是有原因的,他坏也不可能是彻底、完完全全的坏。

我无法想象如果自己是个一家之主,在那么动乱的年代肩负一家人的性命,要怎么去处理所有的事情,这可能就是男人的责任吧,要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心!   我现在知道南方人过年真的和北方很不一样,一样的还是繁杂的过年程序,哪天该干哪些事都明明白白。

不过现在每年过年都越过越没意思了,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还是因为那些传统就在我们长大的短短二十来年就消失殆尽了那么多?   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能把一本散文集每篇文章都看了,是佩服丰子恺还是佩服自己呢!呵呵,看完一整本书就是有满足感。

看完散文集让我觉得生活更加有趣了,就像他描写了一只鹅,甚至让我有了自己也养上一只的冲动。

看完书,有时不经意的想到一两个小细节,也会微微一笑。

看来散文这东西和谈恋爱一样,也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3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
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
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
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

“渐”的本质是“时间”。

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

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

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

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

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
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

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于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
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

那是“大人格”,“大人生”。

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

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英国诗人(Black)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
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   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4   再读《丰子恺散文集》,心中不自觉笼上了一层悲哀,来得如此无奈。

隐隐约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些无法挽回的岁月,清楚地罗列在眼前。

想抓住,却已飘远了。

那一刻,才发现自己不复是黄金时代的人了。

  尤其偏爱丰老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记得他曾在文中说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

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

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这确是一种悲哀!当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时,便是明白了这道理。

于是我开始回忆我的黄金时代,却发现无畏可爱的岁月仿佛早已离我而去。

或许是我早忘了那样的生活,便也不再去想。

可这竟是多么荒唐的事!不知不觉的几年以来,天真、无邪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

而面孔上,多了一份为重的思考。

这没什么不好。

知识与那黄金时代相比,少了心中的畅快,少了自己的真性情!我多想在此刻重温一个孩子的温度,但一切都太晚了!说出这番话时,便已与黄金时代划了一道横。

成长,你能否放慢脚步,让我感受黄金时代的余温?   有一丝恐惧,腐住了每一根神经。

我有些担心。

“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

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孩童时代的我们只知成长如何是好,充满羡慕地眼巴巴地望着大人的生活,急于冲破时间的牢笼,奔向下一个目的地。

那一刻,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成长的“代价”。

或许“绵羊”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但或多或少,我们丢弃黄金时代的奔放与热情。

或多或少,带上了世俗的气息来应和这个世界。

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压抑!无奈,只因我不再是黄金时代的人儿了,要学会“生存”。

我避不开,躲不掉,只求能否放慢脚步,让我在黄金时代的在最后末端沾回一些过往的气息?即使是掩藏其真面目的时刻,也不至于做一只“绵羊”。

  刹那间,仿佛觉得人生像是一场分段的冒险赛,时间像是那只计时的秒表。

黄金时代,是这场游戏的开始。

因为你不懂游戏规则,所以犯了错也不会受到惩罚。

只是此刻,我已具备了初学者的水平,不得不步入下一个阶段。

我必须学会谨慎、小心,却步是屈服、妥协。

  出黄金时代,意味着另一个新的开始。

不是不敢向前,想再次留恋过往的美好罢了。

让我们的黄金时代被烙在心底吧。

《丰子恺散文集》的读后感

   【篇一: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   再读《丰子恺散文集》,心中不自觉笼上了一层悲哀,来得如此无奈。

隐隐约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些无法挽回的岁月,清楚地罗列在眼前。

想抓住,却已飘远了。

那一刻,才发现自己不复是黄金时代的人了。

  尤其偏爱丰老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记得他曾在文中说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

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

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这确是一种悲哀!当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时,便是明白了这道理。

于是我开始回忆我的黄金时代,却发现无畏可爱的岁月仿佛早已离我而去。

或许是我早忘了那样的生活,便也不再去想。

可这竟是多么荒唐的事!不知不觉的几年以来,天真、无邪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

而面孔上,多了一份为重的思考。

这没什么不好。

知识与那黄金时代相比,少了心中的畅快,少了自己的真性情!我多想在此刻重温一个孩子的温度,但一切都太晚了!说出这番话时,便已与黄金时代划了一道横。

成长,你能否放慢脚步,让我感受黄金时代的余温?   有一丝恐惧,腐住了每一根神经。

我有些担心。

“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

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孩童时代的我们只知成长如何是好,充满羡慕地眼巴巴地望着大人的生活,急于冲破时间的牢笼,奔向下一个目的地。

那一刻,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成长的“代价”。

或许“绵羊”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但或多或少,我们丢弃黄金时代的奔放与热情。

或多或少,带上了世俗的气息来应和这个世界。

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压抑!无奈,只因我不再是黄金时代的人儿了,要学会“生存”。

我避不开,躲不掉,只求能否放慢脚步,让我在黄金时代的在最后末端沾回一些过往的气息?即使是掩藏其真面目的时刻,也不至于做一只“绵羊”。

  刹那间,仿佛觉得人生像是一场分段的冒险赛,时间像是那只计时的秒表。

黄金时代,是这场游戏的开始。

因为你不懂游戏规则,所以犯了错也不会受到惩罚。

只是此刻,我已具备了初学者的水平,不得不步入下一个阶段。

我必须学会谨慎、小心,却步是屈服、妥协。

  出黄金时代,意味着另一个新的开始。

不是不敢向前,想再次留恋过往的美好罢了。

让我们的黄金时代被烙在心底吧。

   【篇二:对《丰子恺散文选集》的读后感】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
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
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
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

“渐”的本质是“时间”。

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

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

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

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

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
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

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   于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
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

那是“大人格”,“大人生”。

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

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英国诗人(Black)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
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    【篇三:《丰子恺散文选集》读后感】   第一次完完整整的读散文集——《丰子恺散文选集》   最早听到丰子恺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的时候,老师拿了一幅他的漫画给我们看,画的什么现在不记得了,但还记得确实很幽默。

所以在图书馆看见这个名字就毫不犹豫的借下来了,虽然我明白自己不是很爱看散文。

印象中的散文就是描写各种各样的景色,高中时有一次老师布置写散文,我已经尽量在写景色了,可老师还是觉得写景色的篇幅太少,一直对只是写景的文章比较“敬畏”。

可晚上回宿舍看了几篇以后才知道,原来散文可以这么有趣!   每一篇文章的出发点都是那么的“小”,而由每件小事引发的感想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或是每个人都会有共鸣的。

这样的小事有很多,比如说朋友没有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太太搬东西,家里的花猫、养过的大白鹅、有凹陷的椅子甚至是几枝扁豆杆都可以写进文章里,那都是人们平日里都能见到的东西,很平常,可在丰子恺的眼里他们似乎都有了存在的意义,有了优缺点或是与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有关。

而有的东西,你只要仔细的观察了,都会发现他有趣的地方。

吃瓜子也可以写出很长篇幅的文章来,我倒是从上面学到了一种新的吃法,不过还没尝试过呢!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写的关于儿女们的文章。

他觉得大人们的生活和孩子们“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比起来是“变态的,病的,残疾的”,“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时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的见到。

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他对孩子们的爱,有趣的是描写夏天他们父子们吃西瓜的场景,每个孩子吃西瓜时的满足感表现的都不一样最小的孩子是笑嘻嘻摇摆着身子,一边嚼西瓜,一边发出像花猫偷食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引起了大一点的孩子的共鸣,于是他发表了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然后又引发了更大的孩子们的散文、数学的兴味。

想想这都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孩啊,也只有爱他们的父母才能如此细致的观察他们。

都说父爱深沉,其实也是很强烈的,只是一般的没有表现,而丰子恺在文章里舒缓的表达着强烈的父爱。

  还有很多篇幅是用来祭奠缘缘堂的,那是丰子恺的住所,是他自己一点点设计、规划捡起来的,付诸了很多的心血,所以当知道那里被日本人炸了以后非常悲伤。

缘缘堂在他的眼中完全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春夏秋冬的各有一番风景,那样带着感情的描写让向来不爱看风景描写的我都认认真真的看下去了。

还有丰子恺带着一家老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逃难的经历,让我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是那么战战兢兢,他们路上也碰见了一些唯利是图、坑害别人的人,其实他们也就只是想活下去,每个人就算他坏也是有原因的,他坏也不可能是彻底、完完全全的坏。

我无法想象如果自己是个一家之主,在那么动乱的年代肩负一家人的性命,要怎么去处理所有的事情,这可能就是男人的责任吧,要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心!   我现在知道南方人过年真的和北方很不一样,一样的还是繁杂的过年程序,哪天该干哪些事都明明白白。

不过现在每年过年都越过越没意思了,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还是因为那些传统就在我们长大的短短二十来年就消失殆尽了那么多?!   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能把一本散文集每篇文章都看了,是佩服丰子恺还是佩服自己呢!呵呵,看完一整本书就是有满足感。

看完散文集让我觉得生活更加有趣了,就像他描写了一只鹅,甚至让我有了自己也养上一只的冲动。

看完书,有时不经意的想到一两个小细节,也会微微一笑。

看来散文这东西和谈恋爱一样,也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篇四:丰子恺散文选《白鹅》读后感】   丰子恺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大师,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他善于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幽默的文字来抓住生活中一些细碎轻微的东西,在极其普通或在别人看来乏味苦涩的生活中寻出趣味来,将它们表现得鲜活生动而有意味,从而自然轻松地悟出人生和社会的意义。

我们学过的课文——《白鹅》就是他的作品。

  这篇文章写于抗日时期作者在重庆避难的时候。

他的朋友夏宗禹送给他一只白鹅,丰子恺老先生通过幽默的文字向我们描绘出一只有趣、可爱的“鹅老爷”。

  我对鹅吃相中的“高傲”的描述记忆深刻。

“鹅是吃冷饭的,吃饭是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它吃饭时慢悠悠的,不怕耽误时间,而且很会摆架子。

但令人可笑的是,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做法循规蹈矩、不会变通。

鹅吃饭时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这位“鹅老爷”的吃法,了解它吃食的规律,所以每次趁“鹅老爷”喝水、吃泥、吃草的当儿,就敏捷地跑过来偷吃鹅的饭。

当鹅回来时,饭罐已已经空空如也,鹅便会“昂首大叫”耍老爷脾气,让主人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

人们为了不让“鹅老爷”的饭被鸡、狗偷吃,把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但它所需要的泥和草远近无定,为了找这些食物,它仍要走远去,所以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白鹅吃饭时的高傲,经过我的介绍,大家已经略知一二了吧。

我们都知道,鹅的叫声、步态、吃相等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作者通过这些把鹅描绘得饶有趣味,十分生动,并从一些小事里透露出对白鹅的留恋。

这篇文章并没有华丽的文字,但却在我们眼中呈现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袅袅的炊烟下,一只大白鹅在田舍前悠然自得地觅食嬉戏。

让我们不由得对这只雪白的“大鸟”产生了好感,也想抱一只白鹅回家。

  正如丰子恺老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的“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
唯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

”   白鹅,不仅是给丰子恺老先生在苦闷的避难生活中带来了乐趣和精神的寄托,也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它那可爱又可笑的行为,让我从鹅身上体会到了盎然的生机和丰富的情趣,成了独特的“物外之趣”。

   【篇五: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   今天早上我看了《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它给我的感触很深。

我认为丰子恺老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他对孩子的心理刻画得十分传神,也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词进行了一些加工。

而这一切又是真情实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有时会伤感,有时会捧腹,有时又会联想翩翩。

有一段话,让我的眼睛渐渐模糊了――“软儿!你常常耍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去,而有一次,我甚至打了你,看你嚎哭的样子,我竟不安慰,还大声说‘这就是你的下场!’我现在痛苦极了,后悔自己为什么那么无情。

可后悔有什么用呢?我只能十分真诚地对你说:‘软儿,原谅我吧!我错了,我应该平下心给你讲对与错,不该那么粗鲁,当时,你也还是个小孩,什么事也不懂。

’”,他用自己真诚的一颗心,期望去弥补往时的错失,也对自己的鲁莽后悔莫及,多么负责任的父亲啊!也许软儿已不记得这件早在十几年前的事了,可他还是向我们描述出来,如同对待一件大事,郑重地进行道歉,丰老先生这样率真的个性令我深思。

有的话又让我忍不装扑哧”一声笑了――“瞻瞻,你最纯真可爱,我每次剃了头,你都疑心我变成了和尚,好几时都不让我抱。

  最好玩的是,今年夏季,你发现我的腋上长满了毛,又以为我是黄鼠狼,忽然挣脱了我的怀抱,好久都不理我”,那么可爱啊!都说,童年是天真的,是啊!我们的心里充满了莫多的问号,大人们却非常死板,总也不能理解我们的内心想法,总拿我们说的话不当回事,或者应付两句就完事。

不像我们小孩,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热情和好奇,我们的世界总是那样的美丽、纯真,怪不得丰老先生会这么羡慕我们的童真。

童年就应该自然地过,不能做作,要真实,因为它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回忆。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一段天真无邪的童年。

丰子恺散文代表作是什么?

丰子恺散文代表作是《丰子恺散文选集》、《丰子恺文集》。

丰子恺作品简介:《 丰子恺散文》是2008年1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丰子恺。

本书主要收录了丰子恺先生的精选优秀散文作品。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

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中国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丰子恺(1898-1975),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

浙江崇德(现属桐乡)人。

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习音乐、绘画。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西洋画。

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漫画,以漫画著名文坛。

主要文学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车厢社会》、《率真集》、《丰子恺散文选集》、《丰子恺文集》(7卷)等。

另有漫画集《子恺漫画全集》等多种。

译著有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初恋》、《猎人笔记》,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等。

丰子恺散文感悟3篇

  丰子恺散文感悟1   这几日翻老一代文人的集子,不觉有种翻看老照片的感觉,那个年月战火硝烟缘别缘散,或是灯火昏黄胡琴咿哑,然而落在笔下,却是岁月沉淀下的一份淡泊。

话语间总不动声色貌似闲散,无论是多么激烈的情感,抑或是数十载的光阴,终究不过如琥珀般凝固,泛出微黄的光来。

不懂的人,嫌其无味;
懂得的人,亦不过一声轻叹。

  如周作人写食,郁达夫谈秋,汪曾祺说戏,总是缓和而又平淡,偶有激越,却很快被平和的语言厚重的底色盖住,似乎这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节奏。

又或许诗是少年时候畅怀的,文是年老之后絮叨的。

心境一变,世界亦不一样。

庐下听雨,鬓已星星,人生开始滴滴答答,往事如云,也不免要罗嗦一些。

  到了丰子恺这里,人们就更要这么说了:唠叨。

也还真是很唠叨,我想古往今来,也再也没有一个人,如他这般用扬扬数千字,描写一个人如何吃瓜子了。

详细到每个动作都分解,且逐步分析一般人和小女人吃瓜子动作的不同,俨然一部文字的瓜子记录片。

你还可以想像他坐在你面前,伸出三个手指,告诉你:中国有不为人知的三大国粹,一是用筷子,二是吹煤头纸,三是吃瓜子。

  看到这里难免一笑,但这位老人的可爱之处,也是在此。

为了一句“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第二天就带着学生不远赶往扬州,去寻那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桥。

虽终究不过“
沟渠似的小河上的一爿小桥”
,但这份“
稚”
与“
真”
,却已难找。

  最初知道丰子恺,是因他是叔同先生的弟子。

后来叔同先生作了弘一法师,两人与佛教也终生有着不解之缘,这本集子的名字,也叫做《佛无灵》。

丰子恺先生爱诗,也信禅,却不迂腐。

听他怒斥那些吃佛教饭的人,倒也痛快:   “
信佛为求人生幸福,我绝不反对。

但是,只求自己一人一家的幸福而不顾他人,我瞧他不起。

得了些小便宜就津津乐道,引为佛佑(抗战期中,靠念佛而得平安逃难者,时有所闻);
受了些小损失就怨天尤人,叹“
佛无灵”
,真‘
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
  据说后来丰子恺先生皈依佛教时,弘一法师为他取法名为“
婴行”


“””
期间,丰子恺遭受折磨,仍坚持作画以付先师所托,终成一部《护生画集》。

这位法师婴行,倒真有着一份花和尚鲁智深的气度,和一颗如此的稚子之心。

  再回来说说丰先生的这本集子,说梦,谈诗,释禅,回忆与师傅的交往,聊聊家里的往事,细述对女儿的感情,琐碎的、淡然的、和缓的,拼凑的是一位老人的闲窗岁月。

然闲散之间,可见一身风骨,一颗童心。

年月已久,我们却仍可想像那新月如水下,一位可爱的老人,或行或吟,或喜或怒,在他的“
缘缘堂”
下,如何笑对往事烟云。

  其实相比散文,我更喜欢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国画的笔调、百态的人生,干净的构图,意境旷远,颇有古风。

在他的笔下,世态炎凉、战事纷争、童真童趣、晨花夜月…

无一不可入画,无一不成风景。

  寥寥数笔间,即是一个人生。

  丰子恺散文感悟2   从前我于世人一样地确信“
真”
为真的,“
梦”
为假的,真伪的界限判然。

现在这界限模糊起来,是我不辨两镜孰真孰假,亦不知此生梦耶真耶。

从前我确信“
真”
为如实而合乎情理,“
梦”
为荒.唐而不合情理。

现在适得其反:我觉得梦中常有切实而合乎情理的现象。

而现世家庭,社会,国家,国际的事,大都荒.唐而不合理。

我深感做人不及做梦的快适。

从前我读陆放翁的诗:   苦爱幽窗午梦长,   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   不觅仙方觅睡方。

  曾笑他与世“
暂”
相忘,何足“
苦爱”
?但现在我苦爱他这首诗,觉得午梦不够,要做长夜之梦才好。

假如觅得到睡方,我极愿重量地吞服一剂,从此悠游于梦境中,永远不到真实的世间来了。

  …

梦与真的历时长短,拿音乐来比方,不过像三十二分音符对全音符,久暂虽异,但同在“
时间”
的旋律中消失过去,岂有永远不休止的音符?每天朝晨醒觉时看见“
梦”
的幻灭,但每次临终时也看见“
真”
的幻灭,不过前者经验的次数多些,后者每人只经验一次罢了。

讲到状况的变换不测,人世的命运岂有常态可测?语云:“
今日不知明日事,上床忽别下床鞋。


人世的变换不测与梦境有何两样?“


世间的事过后都可拿实物来做凭据,梦中的事过后成空,拿不出确实的证据来。


这话只能在时间说,你的百年大梦醒觉后,再向哪里去拿实物来证明世间的事的真实呢?到了大梦一觉的时候,恐怕你要说“
世间的事过后成空,拿不出确实的证据来”
了。

反之,若在梦中说话,也可以说“
梦中的事过后都可拿出(梦中的)实物来做凭据”
的。

我们在世间认真的做人,在梦中也认真地做梦,做了拾钞票的梦会笑醒来,做了遇绑匪的梦会吓出一身大汗。

我曾做写原稿的梦,觉得在梦中魏梦中的读者写稿同在现世为《东方杂志》的读者写稿一样地辛苦,醒后感到头痛。

当时想想真是何苦!早知是假,何不草率了事。

但我现在并不懊悔,因为我确信梦中也有梦中的“
世间法”
,应该和在现世一样的恪守。

不然,我在梦中就会梦魂不安。

可知人在梦中都是把梦当做现世一样看待的。



  同是虚幻,何必细论其真切与荒.唐,合情理与不合情理,快适与不快适?总之,我中年以来对于真和梦,不辨孰真孰假,因而不知我生梦耶真耶。

我不能忘记《齐物论》中的话:“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丰子恺散文感悟3   印象中,从初中起,即自从学了《山中避雨》这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对丰子恺的作品来了一个第一次的接触以后,感觉这位作家与众不同。

读高中的时候,又学了他的一篇佳作《渐》,这就更加深了我关注这位作家及其作品的兴趣。

近来,看了他的一些散文,感触颇多。

现在就让我浅谈一下我的读书之感吧!   首先还得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

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

日本曾有一位有名的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如此评价他:“
我觉得,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这并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会作漫画,写随笔的缘故,我所喜欢的,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

如果在现代要想寻找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吧!他在庞杂诈伪的海派文人之中,有鹤立鸡群之感。


由此可丰子恺见,丰子恺这位文人深受赞誉。

  是的,读了他的散文,真的能体会到一种真率和自然,不矫揉造作,不阿谀奉承!丰子恺的作品引起人们一种心平气和的微笑,一种达观的义愤。

他的最大特色,就是具有他家乡杭州著名龙井茶的一种令人愉快清淡的苦味。

  从他的作品当中,我能够读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境界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对人和生命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和尊重。

如在《渐》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加深一点悟性。

《渐》这篇随笔是丰子恺在正式信佛之前写的,写的可真是妙极了,在我看来。

开头这样写道:“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要素,莫如“
渐”
;
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
渐”


接着就是排比式的展开,非常得形象而又深刻。

提出“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
渐”
的助力。


先展现一下一个纨绔子弟的兴衰过程,即渐渐达到不好的境地,但也不会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

说得很在理,也容易让人体会。

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
渐”
的存在。

可见作者观察思考生活的细致。

不是吗?“
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
,这难道不会让人联想颇多吗?“
渐”
的法则是什么呢?如何体现“
渐”
的神秘呢?作者如是慨叹:“
这真是大自然神秘的原则,造物者的微妙的功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含于这法则。


  我非常喜欢他对“
渐”
的作用的描述:“

渐”
的作用,就是用每一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务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为其恒久不变。


细想一下,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被“
渐”
愚弄了?我们总是误认为很多东西是不变的,殊不知我们都中了“
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
了。

我们留连于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
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
渐”
的欺骗!”
  颇引人思考的是,“
时辰是人生的最好象征了”
,“

渐”
的本质是时间。


这是思想的火花,灵光刹那浮现,对于时间的悟性又深了一层。

其中“
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多的短时间;
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

意思是说搭车乘船的时间比较短,人们能够支配、把握,能有明达之人出现。

而对于乘“
社会”
或“
世界”
的大火车的较长时间“
人生”
而言,人们就不能把握时间而出的不明达的举动,现在的社会充斥着一些不悦耳的音符。

如:浪费时间,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违背道德良心做坏事,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豁达等。

这些都是人们面对自己并不长的生命时间,即人生,一些不明达的表现。

  读罢全文,作者的宗旨是“
能不为“
渐”
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之中。


即能够把握时间,把握人生,而成为“
大人格”

大人生”
的人。

所以和朱自清先生《匆匆》中”
珍惜时间,抓紧生活”
的思想相比,我觉得丰子恺先生的道理更要丰富一些。

所以对于时间而言,“
把握”
两字要比“
珍惜”
两字有更深刻的内涵。

  我喜欢文章结尾处的引用英国诗人布莱克的:“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
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富有哲思和美感,又与“
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
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
有意义上的连接,非常恰当完美。

  《渐》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因此在《丰子恺散文》一书中,我着重体会了它的文艺思想。

其实其中还有很多作品写得让我产生很多共鸣,如《大账簿》中关于一些生活里小东西的疑惑与悲哀。

让我自己也相信这宇宙间有一册极大的大账簿,簿中记者一切物类事变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因果果。

还有关于《山中避雨》这一篇文章,从文章中两个女孩的情绪变化:怨天尤人-欢喜-喜极而歌 -依依惜别。

三家村的气氛由“
寂寥而深沉”
到“
温暖”
而有“
音乐趣味”
,我们可以想象雨声和琴声的融合,即为人文与自然地合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作者想说明民族乐器应流行于民间,这样民间音乐就会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且兴盛起来。

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
乐以教和”
的主张。

  丰子恺先生一生都在用艺术在生活的细碎中探求着社会的意义,追求着自己对艺术和人生真纯的理想。

他曾说占据其心灵的只有“
天上的神明和星辰,人间的艺术和儿童”

  也因此在《丰子恺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
用孩子极具感受力的,确实令人信服的方式说话。



他只是平易得写去,自然就有一种美。


相关文章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