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故人难于为善-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翻译

频道:网络热点 日期: 浏览:25

杜审言原文_翻译及赏析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

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杜审言 人物生平 杜审言(约645-约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审言的父亲杜依艺做巩县县令 全家迁往巩义。

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

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见疾。

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

”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

”又尝语 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其矜诞类此。

累迁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司马周季童、司户郭若讷构其罪,系狱,将杀之。

季童等酒酣,审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座,左右杀并。

季童将死,曰:“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

”审言免官,还东都。

苏(廷页)伤并孝烈,志其墓,刘允济祭以文。

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曰:“卿喜否?”审言蹈舞谢,后令赋《欢喜诗》,叹重其文,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

神龙初,坐交通张易之,流峰州。

入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卒。

大学士李峤等奏请加赠,诏赠著作郎。

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

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融之亡,审言为服缌云。

审言生子闲,闲生甫。

(《新唐书·杜审言传》《唐才子传》) 杜审言是西晋杜预的子孙。

在咸亨元年与状元宋守节同榜登进士第,任隰城县尉。

审言凭借自己才能过人,为人高傲,被众人忌恨。

苏味道任天官侍郎时,有一次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出来后他问旁人说:“苏味道必死。

”听到此话的人大惊,忙问是何原因,审言回答说:“他见到我的判词,应当羞愧而死。

”审言还曾说:“我的文章使屈原、宋玉的赋也成为部下,我的书法使王羲之也成为学生。

”他的自负傲慢就像这样。

后来审言因事获罪,被降职为吉州司户参军。

到武则天将他召回,准备重用他时,问他:“你高兴吗?”审言手舞足蹈,表示谢恩。

武后命他作《欢喜诗》一首,诗写得令武后满意,受职为著作郎。

后来他又任修文馆直学士,直到他病逝。

当初审言病重时,宋之问、武平一曾去看望他,他对二人说:“我受尽了造化小儿的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活着,老是让你们出不了头。

如今我快死了,只是遗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审言年轻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并称为“文章四友”。

他身后留有文集十卷,今已不传,流传下来的只有四十多首诗。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擢进士第,为隰城尉。

后转洛阳丞。

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

杜审言十三岁的儿子杜并为父报仇,潜入刺杀了周季童,杜并也被侍卫武士当场杀死,事态震惊朝野,皆称杜并为孝子。

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颋,还亲自为杜并作墓志铭。

武则天闻知此事,召审言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

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

不久,召回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

约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卒,赠著作郎。

家族成员 夫人 薛氏 范阳卢氏,隋朝吏部尚书、容城侯卢柔五代孙女,渭南尉卢元懿的孙女,庐州慎县县丞卢元哲之女 杜审言的诗文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唐代·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唐诗三百首 , 春天 , 思乡 , 伤怀和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唐代·杜审言《渡湘江》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春天 , 怅惘即景抒情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唐代·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春日京中有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春天 , 孤独思念查看更多杜审言的诗文>
>

杜审言文言文阅读

1. 文言文翻译“杜审言,字必简 文言文原文: 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晋征南将军预远裔。

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见疾。

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

”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

”又尝语 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其矜诞类此。

累迁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司马周季重、司户郭若讷构其罪,系狱,将杀之。

季重等酒酣,审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座,左右杀并。

季重将死,曰:“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

”审言免官,还东都。

苏(廷页)伤并孝烈,志其墓,刘允济祭以文。

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曰:“卿喜否?”审言蹈舞谢,后令赋《欢喜诗》,叹重其文,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

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

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新唐书·杜审言传》《唐才子传》) 译文: 杜审言,字必简,京兆人。

是西晋杜预的后世子孙。

在咸亨元年与状元宋守节同榜登进士第,任隰城县尉。

审言凭借自己才能过人,为人高傲,被众人忌恨。

苏味道任天官侍郎时,有一次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出来后他问旁人说:“苏味道必死。

”听到此话的人大惊,忙问是何原因,审言回答说:“他见到我的判词,应当羞愧而死。

”审言还曾说:“我的文章使屈原、宋玉的赋也成为部下,我的书法使王羲之也成为学生。

”他的自负傲慢就像这样。

后来审言因事获罪,被降职为吉州司户参军。

到武则天将他召回,准备重用他时,问他:“你高兴吗?”审言手舞足蹈,表示谢恩。

武后命他作《欢喜诗》一首,诗写得令武后满意,受职为著作郎。

后来他又任修文馆直学士,直到他病逝。

当初审言病重时,宋之问、武平一曾去看望他,他对二人说:“我受尽了造化小儿的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活着,老是让你们出不了头。

如今我快死了,只是遗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审言年轻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并称为“文章四友”。

2. 耶律仁先传文言文阅读 耶律仁先,字纠邻,乳名查剌,孟父房之后裔。

父耶律瑰引,为南府宰相,封燕王。

仁先魁梧隽秀,富于智慧和谋略。

重熙三年(1034),补为护卫。

兴宗皇上与他谈论政事,觉得他有才。

仁先因受一世罕有之宠遇,言事无所隐讳。

授为宿直将军,累迁至殿前副点sLKJ.oRg检,改任鹤剌唐古部节度使,不久征召为北面林牙。

十一年(1042),升任北院枢密副使。

时逢宋朝请求增加岁币银绢以换回对十县土地的所有权,仁先与刘六符出使宋国,仍然坚持岁币文书用“贡”字。

宋人拒绝。

仁先说“:从前石晋王朝报本朝之恩德,割让土地进献,周人强行夺取之,谁是谁非,如何做有利,如何做有害,清清楚楚。

”于是议定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仍旧称为“贡”。

回国之后,任同知南京留守事。

十三年(1044),讨伐夏国,留仁先镇守边境。

不久,召任契丹行宫都部署,上奏折请求免除王子班郎君及诸宫的杂役。

十六年(1047),迁任北院大王,奏称如今两院户口众多且富足,请求免予由他部来帮助服役,诏令从其所请。

十八年(1049),再度举兵伐夏,仁先与皇太弟重元担任前锋。

萧惠在河南失利,皇上还想进兵再战,仁先全力谏阻,皇上便停止进兵。

后来担任了知北院枢密使,迁东京留守。

女真恃仗地势之险要,不停地侵犯掠夺,仁先请求开挖山地沟通道路以控制之,边民得以安居乐业。

封为吴王。

清宁初,任南院枢密使。

因耶律化哥诬陷,出贬为南京兵马副元帅,守太尉,改号隋王。

六年(1060),再度担任北院大王,百姓走数百里前往欢迎,就像见到父亲和兄长一般。

当时南院枢密官涅鲁古、萧胡睹等人妒忌他,请道宗皇上让仁先担任西北路招讨使。

耶律乙辛上奏说“:仁先是旧臣,德望冠绝一时,不应外补任京外官。

”又拜为南院枢密使,改为许王。

九年(1063)七月,皇上出猎于太子山,耶律良奏称重元谋反,皇上召来仁先与他谈论这件事。

仁先说“:这种人凶残狠毒,我本来就怀疑他很久了。

”皇上敦促仁先搜捕之。

仁先出宫,又说:“陛下应当小心防范!”还未来得及披挂,重元已经前来攻打行宫了。

皇上想到北、南院去,仁先说:“陛下如果撇下扈从单独出去,贼人必会紧随其后,况且南、北大王之心也不可知。

”仁先之子挞不也说:“皇上自己的想法怎么能违逆呢?”仁先发怒,打了他的脑袋。

皇上明白了,便将讨伐贼人之事全权交付仁先处理。

于是将马车排列为营垒,拆开行马(衙前木架形路障),制作兵器,仁先率领属吏近侍三十余骑结阵于行马之外。

及至交战,贼众大多投降。

涅鲁古中流矢坠马,被活捉,重元带伤而退。

仁先觉得五院部萧塔剌居所最近,赶紧召他来,分头派人会集诸军。

黎明,重元率领奚人两千人前来攻打行宫,萧塔剌的兵马正好赶到。

仁先料想敌人势必不能持久,等待他们气馁时再行攻击。

于是背着营垒结阵,瞅准机会奋勇出击,贼众奔逃溃散,仁先率兵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人马逃跑了。

皇上握着仁先的手说“:这次平乱都是你的功劳啊。

”加号尚父,进封为宋王,担任北院枢密使,并亲自为他制文以示褒奖,又诏令绘制《滦河战图》以表彰其功劳。

咸雍元年(1065),加于越,改封辽王,与耶律乙辛共同主持北院枢密事务。

乙辛倚恃宠幸,违法行事,仁先阻止他,因此受到忌恨,出贬为南京留守,改为晋王。

仁先存恤孤独,禁绝奸恶,宋人闻风震慑畏服。

论及他的人认为自于越休哥之后,可令宋人畏服的,只有仁先一人。

阻卜塔里干背叛王命,仁先担任了西北路招讨使,赐给鹰纽印及尚方剑。

皇上晓谕说:“你此去离朝廷太远,如果每次都奏明后再行事,恐怕会失去机会,你可以随机行事,先斩后奏。

”仁先严密设置斥候(望台),扼守敌人的要塞,对于顺服的部族加以笼络安抚,各种政务都整治得有条有理。

塔里干又来侵犯,仁先迎击,追杀八十余里。

大军接着赶到,又击败了塔里干。

别部把里斯、秃没等人前来援救塔里干,见他屡次挫败,不敢交战而投降了。

北部边境便得以安宁。

八年(1072),仁先去世,年六十岁,遗命让家人薄葬。

弟义先、信先,子挞不也。

3. 有关杜审言的诗句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 杜审言《渡湘江》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 杜审言《渡湘江》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 杜审言《登襄阳城》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 小题1:试题分析:过:拜访。

文言实词的解释,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语境,也就是解释它在文中的意思。

“过”在句中充当谓语动词,后有宾语“之”,“过”字怎样解释,就要看这个“之”指代的是什么,这里指代的是杜甫,前后的意思是说,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

小题2:试题分析:①句表现杜甫文章打动玄宗,玄宗授给他官职。

⑤句表现杜甫放纵不羁。

上述二句不能表现其凄苦人生。

小题3:试题分析:“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

原文是“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没有获取功名,只是平民时关系就很好。

“兵败于陈涛斜”非兵败郑国公严武。

小题4:试题分析:这几个句子的翻译,要根据其上下句的意思,重点把句中的关键词把握住。

(1)句中的“乃”,副词,竟,竟然;
以为,认为;
忤,忤逆。

(2)句“为……所”表被动,翻译要体现出被动句的特点。

(3)句较为简单,自,从;
归,回去,回家。

【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

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

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

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

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

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

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帅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

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

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

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

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

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

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

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

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

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

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

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

到了之后,适却去世了。

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

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

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间去世。

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归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5. 晏子辞千金 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

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晏子辞。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

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
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 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

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

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

”(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

晏子没有接受。

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

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
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
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

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 晏子方食,食(正) 晏子之家,之(的) 请以奉宾客,以(用) 言之公,之(代词,代晏子贫困的情况) 晏子之家,若是七贫也! 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 6. 文言文阅读答案《龙城飞将》 原文: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

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翻译: 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

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

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
“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

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

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

提问者评价谢谢! 7. 文言文阅读.李安民,兰陵承人也.阅读答案 李安民,南朝宋兰陵承人,父亲李钦之,是殿中将军,补薛令。

大战数百场,战功卓著。

官至常侍、太守如故,死后封侯。

李安民,是兰陵承地人。

祖父名嶷,曾任卫军参军。

父名钦之,曾任殿中将军,补为薛县县令。

安民随着父亲到县裹,元嘉二十七年陷在北虏中,他带着部下自救,回到南方。

太初时,让安民领支军。

他投降了正义军队,板令他为建威将军,补为鲁爽的左军。

到鲁爽反叛时,安民逃回京城,授予他领军行参军,又升为左卫殿中将军。

大明年间北虏侵犯徐、兖,任安民为建威府司马、无盐县县令。

任殿中将军,带领军队去讨伐漠川一带互相攻打的贼寇。

8. 文言文阅读李安民兰陵承人也 李安民是兰陵承县人。

他的祖父李嶷,曾任卫军参军。

父亲李钦之,做过殿中将军,补任薛县县令。

李安民跟着父亲在薛县生活,元嘉二十七年(450)被敌虏抓到北方,后来他率领部下奋勇南归。

太初(刘邵)行逆,让李安民领支军。

李便投降了义军,被任命为建威将军,补鲁爽左军。

后来鲁爽谋反,李安民偷跑回京师,被授予领军行参军,迁任左卫殿中将军。

大明年间(457~464),虏侵犯徐州、兖州一带,朝廷任命李安民为建威府司马、无盐县令。

升任殿中将军,率军前往汉川征讨那里正在互相残杀的贼人。

叔向贺贫原文及翻译

叔向贺贫原文及翻译如下:《叔向贺贫》佚名 〔先秦〕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

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

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

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译文: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
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

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

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

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
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

那个郤昭子,他家的财富抵得上公室财产的一半,他一家人可以抵得上半个三军的数目,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
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

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

叔向贺贫原文及翻译

叔向贺贫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

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

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

夫却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

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不然,夫八却,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译文: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
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

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

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

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
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

那个却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却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

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

相关文章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