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测试卷-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频道:欧皇体育 日期: 浏览:26

高二年级语文先秦诸子选读金太阳导学案6和7课做业的答案

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

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

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

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之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
过"
与"
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表现手法有哪些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从标题入手解析古代诗歌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从标题入手解析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能从中窥探诗作的意旨,从而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

那么诗歌的标题究竟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从诗歌的标题看诗人写诗的缘起及情感的触发点 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 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弄猴人”是驯养猴子的杂技艺人。

唐代黄巢起义爆发时,唐昭宗逃难,随驾的伎艺人就有一个耍猴的。

“弄猴人”把猴子驯养得很好,居然可以随朝站班。

唐昭宗,便赏赐耍猴艺人五品官职。

五品官袍为红色,即“赐朱绂”。

这位杂耍艺人则被称为“孙供奉”。

昭宗赏赐孙供奉官职这件事本身就很荒唐,从侧面也表明了唐昭宗昏庸至极,亡国之祸临头,不急于求人才,谋国事,而仍在赏猴戏,图享乐。

对罗隐来说,这件事却是一种辛辣的讽刺。

他寒窗十年,读书赴考,十试不中,依旧布衣。

与孙供奉的宠遇相比,他不免刺痛于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用自己和孙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鲜明对比,以自我讽嘲的方式发感慨,泄愤懑,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

这类标题的诗歌还有很多,如《逢入京使》《剑门道中遇微雨》《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夜上受降城闻笛》等等。

二、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惟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

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

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颖立意表现了对牡丹花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此种怜惜之意、伤春之感从标题中的“惜”字可见一斑。

这类标题的诗歌还有《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汾上惊秋》等等。

我们要找准凝聚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及涉及对象,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诗句: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有两个标题 ,其一为《闺意》,这个标题可以暗示读者此诗写的是闺中新妇的心意。

首句写成婚,次句写拜见公婆。

由于拜见公婆是一件大事,所以新妇一早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装扮,等待天明,好去堂前行礼。

这时,她心里不免忧虑,自己的装扮会不会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两句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

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

由于是新妇,当然面含羞涩,于是之后的低声一问,便合情合理了。

这首诗的另一标题为《近试上张水部》。

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歌写作的意图。

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望得到其称扬并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

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水部员外郎张籍。

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又乐于提拔后进而与韩愈齐名。

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官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

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得到了张籍的回复,张籍也回赠了朱庆馀一首诗,即《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张籍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歌喉俱佳,因此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赏识,暗示他不必为考试而担心。

四、从标题推知诗歌的具体内容 如《过故人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早发白帝城》《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润州听暮角》《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这类诗歌的标题往往对诗歌的内容有明显的提示或概括作用,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标题中向读者作交代。

因此,赏析这类诗歌时抓住标题中交代的主要事件,就会把握住诗人在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相关文章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