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鉴赏辞典在线-现代散文鉴赏辞典在线阅读

频道:NGAPP体育 日期: 浏览:19

26如何评价杨朔的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与杨朔散文模式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且对当代散文艺术作出贡献的作家。

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朔(注:杨朔(1913-1968),山东篷莱人。

30年代开始发表散文、小说。

抗日战争开始后,参加革命。

三四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有《帕米尔高原的流脉》、《红石山》、《北黑线》等中短篇小说。

50年代初,写有表现朝鲜战争的通讯报告,和长篇《三千里江山》。

5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力量转向散文。

出版的散文集子有《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亚洲日出》等。

另有长篇《洗兵马》上卷。

)50年代中期发表《香山红叶》起,转向散文创作。

他的《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在发表的当时,以及80年代的一段时间,被看作是当代散文名篇,选入各种选本和中学语文课本中。

“拿着当诗一样写”——是他这个时期的创作追求。

“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

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

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注:杨朔《东风第一枝小跋》,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词炼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

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从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特征”(注:杨溯《东风第一枝?小跋》,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的那种思维和感情方式。

如见到盛开的茶花而联想祖国欣欣向荣面貌,以香山红叶寓示历经风霜、到老愈红的革命精神,将劳作的蜜蜂比喻只问贡献、不求报酬的劳动者等等。

在杨朔写作的年月,寻常事物,日常生活不具有独立的价值,只有寄寓、或从中发现宏大的意义,才有抒写的价值。

杨朔的散文,在贯彻这种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宏大政治性主题的写作模式时,靠某种带有“个人性”特征的取材,也靠与古典散文建立的联系,给这种已显得相当僵硬的文体增加了一些“弹性”,使观念的表达,不至那么直接、简单。

这种“弹性”,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因此得到广泛的赞扬;
而在写作的个人想像空间有了更大拓展的80年代中期以后,杨朔散文的“生硬”(注:周立波在《1959-1961散文特写选?序》中,谈到杨朔这个时期散文是,“笔墨简洁,叙述明白,是作者的特长;
然而也许因为过于矜持吧,文字上微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这种矜持和斧凿的生硬,不仅是艺术追求上的“过度”,而且来源于当代这一时期,诗和散文创作在提炼政治意识形态命题,建立一种寓意、象征关系上的紧张心态。

)在读者的阅读中便急速凸显,“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也转而为人们所诟病。

杨朔的散文作品收在()中

你好! 杨朔一生创作成就巨大,其散文最为突出。

他的散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极富诗意,为建国后人们公认的第一流散文 杨朔的散文作品收在( 人民出版社出版《杨朔散文选》)中注: 《杨朔散文选》再版时改名《三千里江山》。

鉴赏散文从哪三个角度入手?

 1 从选材的角度去鉴赏 材料为中心服务,是任何文体都要遵循的。

有利于中心的材料可泼墨如水,不利于中心的 材料要惜墨如金。

因而,材料的典型与否、新颖与否、恰当与否,是决定一篇文章成败的关键。

还是以《六国论》为例,文中论述“弊在赂秦”及“不赂者以赂者丧”时使用的例证,都非常 恰当地论证了观点。

2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鉴赏 散文中,衬托、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可使文章内涵更为丰富,行文更具特色,表情达意更熟练、更深刻。

因此,需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

3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去鉴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五种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 因记人叙事、写景抒情、哲理、政论、寓言等散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又各有侧重。

但是,一 篇散文中,一种表达方式贯穿始终的现象基本不存在。

所以,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散文, 主要看表达方式是否能运用自如。

如《六国论》,作者主要运用议论的方式阐述观点,其中 又间杂运用了叙事的写法。

议论记叙运用自如,使文章观点鲜明、论证充分。

4 从内容方面去鉴赏 散文分记人叙事类、写景抒情类、政论、寓言类等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去鉴赏、去把握主旨。

记人叙事类要注意人事之间的辩证关系,写景抒情类要注意写景的同时流露的情,政论性散文要抓住作者的观点态度,寓言类要透过表面内容把握实质。

总之,要根据散文的不同侧重点去鉴赏。

鉴赏散文方法

  如何鉴赏散文   一、 把握立意   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说理。

它通过对某个人物某件事情的叙述,对某种风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使之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或感情上激起激烈的震荡。

有的思想比较集中,情感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隐讳,这就要抓住中心、抓住立意。

所以我们在鉴赏作品时,必须清理作品的材料。

诸如生活画面、场景、人物、事件、风物等,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作者感受不断深化的脉络,进而揣摩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二、 善抓文眼   俗话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
文眼”
就是文章的眼睛。

鉴赏散文,善抓“
文眼”
较为重要。

抓住了本文的文眼,欣赏佳作就像按图索骥,顺藤摸瓜一样。

  三、 明白情物   散文中的“
情”
,常常是作品中组织人、事、物、景的重要线索,它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波澜跌宕。

散文抒情的方式也很灵活,或是托物寓情,或是借景抒情;
或是直抒胸臆,或是将感情深藏在字里行间。

可以说,一篇优秀散文意境包括情和景(事、物)两种因素,其中情是主要的,景只是手段,写景是为了抒情明理。

若离开了情,景就失去了生命力。

因此,我们在鉴赏散文时要探索散文意境美,可以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从而悟情、入情、察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欣赏作品的内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

   四、 分析结构   散文的特点是“
形散而神不散”

我们鉴赏散文,就要在分析和梳理其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明确其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文中的“
神”

所以分析散文结构对理解把握散文的形和神都不无裨益。

   五、 体味情言   散文的语言风格很多。

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针对不同作家的不同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就要仔细玩味,仔细体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另外还要注意修辞的作用,散文语言比较注重形象、生动。

一般多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
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六、 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点要求的“
能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因此掌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

   举例:   愿得一浮生,不为南唐更   霞散绮,月沉钩,帘卷西楼,彻骨的悲凉肆意蔓延,滴落的灯花一点一点耗尽他的余生。

南唐城池早已易主,祖宗基业毁于一旦,身陷囹圄三载,苟延残喘三载,寂寞空庭,伤春悲秋,悔当初不该,念昔日繁华,然而一切都逆转不了他错位的命运。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满城飞絮滚轻尘。

思之,念之,不甘就此诀别,不愿屈辱离世,但阶下之囚又怎能自决生死?罢了罢了,一味牵机了此残生,未尝不是解脱,从此无关社稷,无关风月,他只是李煜,煜之昼夜,煜之后世。

  那年乞巧,暮霭沉沉,雕栏玉砌里啼哭阵阵,似在挣扎,似在悲叹,缘是红尘来客,奈何生于帝王之家。

世人云:帝之六子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

由是元宗李璟赐字重光。

上古之虞舜,春秋晋文公皆为重瞳,此般样貌是上天眷顾,抑或是无妄之灾?   宫闱深深如许,他自幼长于妇人之手,尚释教,好生戒杀戮,性宽恕,威令不素著。

他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熟诗文,擅词令,晓经史,合该是一翩翩佳公子,陌上少年郎。

怎奈逃不了九重宫阙,卸不了帝王之业。

兄长疑其图谋不轨,百官言其不恤政事,奈何,奈何,奈之若何?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愿效孤舟蓑笠翁,红尘一笑任逍遥,不求威仪天下万古不朽,但求独善其身性情而为!韶华堇年,得娥皇相知相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美哉,乐哉,世上如侬又有几人?   世事难料,难料世事,权力争夺的意外让他成为一国之君,以文人之姿挑起早已倾颓的家国社稷,从此南唐国运系其一身。

呜呼哀哉,如此钟灵毓秀之人怎能被权力的泥沼玷污芳华?可堪可叹,这一场造化弄人,捉弄的又岂止是他一人?   他不似秦皇汉武,却也不属夏桀商纣之流。

缘其崇佛,在位时减赋税,赦囚徒,宽以待人。

虽无建树,却也不至昏聩无能。

然之于乱世,无为即是致命之伤,只能归于沉寂直至消亡。

那一场风花雪月里,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
那一瞬指尖年华里,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
那一厢深宫别苑里,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

舞榭歌台,载不动他的无奈;
琵琶美酒,止不住他的空虚。

隐逸已是奢求,只得在这重重宫墙中慢慢消磨,油尽灯枯。

  开宝八年,命运的惊雷撞破了他迷离的梦。

江南的风依旧缠绵,江南的雨依旧朦胧,只是不知斯人何处,明朝何如。

曾经的王侯将相,如今的亡国败寇,一切都如镜花水月,幻化成空。

从此南唐只是曾经,只是历史。

  汴京的一方庭院里,萧瑟似乎就此停留,沁透春夏,流过秋冬。

林花谢春红,朝来寒雨晚来风。

帘外雨潺潺,窗外风潇潇,如此清冷,如此无情。

他固执地躲在荒芜的心田,朝朝暮暮,暮暮朝朝。

缘何?缘何?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忆旧时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念昔日宫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怀昨日唐宫,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然而终究都是南柯一梦,梦里不知身是客,梦醒了,他依旧是违命侯,困于缧绁,不得自由。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他用诗词为南唐唱了三年挽歌,亦为后世留下了婉约,留下了伤感。

话到沧桑句始工,他的绮丽柔靡已被磨平,只剩凄凉,只余血泪。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浮生若梦,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终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诗人的天真烂漫埋葬了现实,又被现实谋杀,怨也罢,悲也罢,此生错孽已是定局,这苦果只得默默承受。

但我私心里想着,这样的结局不该属于他。

月凉如水,携一卷书,燃一炷香,对月影徘徊;
清风徐来,抚一段琴,谱一曲词,凌风青丝扬。

如此这般才不枉他的天纵文采。

然世间安得双全法,此生唯憾,错投帝乡;
此生唯幸,词传千古。

  又是一年七夕,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他独上西楼,吟一曲春花秋月,叹一声往事如烟。

三年来,他沉腰潘鬓消磨;
三年来,他与韶光共憔悴。

无尽的愁绪,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远流。

他为自己的皇族身份背负了太多太多,碎痴梦,误终生,最终以自身性命为南唐殉葬,结束了这一场四十二年的阴差阳错。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愿有来生,不羡侯门,不慕帝乡,怀赤子之心,赏朝暾夕月,追落崖惊风,期许一轮天地逍遥游。

相关文章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