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的读音-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频道:浩瀚体育 日期: 浏览:34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策略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而现在《先秦诸子选读》被列入了高中语文的教学素材。

本文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策略,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作为“文化论著”模块内容之一的《先秦诸子选读》,在“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

在高中阶段进行本课程的教学必须从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笔者认为:进行本教材的教学,首先必须切实贯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部分的教学要求。

其次必须创造性的落实本教材的教学说明;
其三必须充分借鉴历代哲人阅读经典的现成经验和具体方法;
第四、必须重视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学生的学科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

第五,应尽量参考其他版本的相关教材;
第六,充分利用现当代有关先秦诸子哲学思想和文学成就方面研究的成果,以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的解读先秦诸子。

  关键词:   选修课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策略    一、高中阶段选择开设本课程的现实意义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载:孔子临辞世前七天,也就是公元前479年夏历2月4日,“孔子病,子贡请见。

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唏嘘不已。

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先哲,在自己行将辞世的时刻,以一颗挚爱人类的圣者之心,面对眼前充满了罪恶的现实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忧郁,他以哲人的独到眼光,清醒的指出:“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2500多年的中国历史,十分形象的演绎了孔子的预言。

  今年,也就是公元2006年9月28日,是这位全世界最伟大的哲人诞辰2555周年。

  传统文化爱好者胡祖尧老人根据曲阜市档案馆提供的信息,从国家图书馆得到了一张报道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的《堪培拉时报》(1988年1月24日)复印件,该报一篇名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智慧”的报道说,从事等离子物理学研究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1988年1月举行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巴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集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   哲人其萎,历史决不会停止自己的脚步。

当人类审视眼前的世界时,人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他。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那么,今天,天又生我们,长夜会“复旦”吗?   无论如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圣者的追求,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如果能侧身其间,献一份心力,自然充满了神圣感。

  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为一个高中生,必须“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等五家共同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为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材。

   二、《先秦诸子选读》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   本教材所可能得到的教学时间最多不超过9个周。

但是教学内容却远远超过了一个必修模块。

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先秦文章阅读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教师缺少参考资料,缺乏选修课的教学经验。

怎样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读懂读透,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没有对教材全面而深刻的把握,没有对先秦诸子原著尽可能的阅读和了解,没有对有关先秦诸子在历史上和现当代的研究成果的认识和了解,没有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的精心研究和统筹安排,不能充分解放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想达到教学目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笔者认为,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通盘考虑:   (一)、切实贯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部分的教学要求。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理性的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知道作者情况和相关的文化背景,了解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5.联系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有意识地验证、借鉴、运用所读论著的观点、方法,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6.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独立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7.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剖析。

  以上七项要求告诉我们学习文化论著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上第一项内容告诉我们,学习文化论著必须着眼于当下育人的需要,有如下几个目标要求:①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

②促使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③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⑤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⑥使学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①和⑤着眼于文化论著的内容,也就是力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从文化视野、思维空间、文化素养方面让学生有一个明显的扩充和提高。

  ②③④⑥着眼于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境界、科学精神和思想探索,促使学生探索、思考、形成以至坚定自己的行为准则。

  这是进行文化论著教学的总的目标纲领,必须悉心领会。

  2、在具体方法上,以上2、3、4、5、6、7条告诉我们,对于选择教学的文化论著,①必须让学生尽量全面系统的了解该文化论著的基本内容(第1条第1句),必须让学生尽量了解“作者情况和相关的文化背景,了解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第4条),也就是必须要“知人论世”。

  ②以“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为目的,“选取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这就告诉我们,选取的重点章节以及教学的侧重点,也必须符合“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的要求。

  ③教学方式要注意在教给学生“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理性的反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自主的“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并“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为此就必须做到让学生“对感兴趣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独立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   ④教学过程中必须“联系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必须“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这是实现学习文化论著现实意义的必由之路。

  (二)必须创造性的落实本教材的教学说明   本教材在教学说明共有4条,第1条提出了教学的总体要求,也就是本教材的教学宗旨,这个教材的编写宗旨是这样表述的:“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   我们可以把以上表述分为两项:一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要求,即“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
一是所要达到的阅读能力要求,即“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第2条说明了本教材中阅读专题的分类,教材把所有的章节分成了必读和选读两类,“必读材料要求精研细读,选读材料意在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能基本把握材料的主旨即可”。

  第3条说明了要求背诵的条目,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背诵更多的选文。

  第4条说明了本教材的选编范围和编选重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的,全书共选编了《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共七部著作的选读。

其中《论语》和《孟子》的选读两个单元共占了14个小专题,另外,荀子为1个小专题,《老子》为1个小专题,《庄子》为5个小专题,《墨子》为3个小专题,《韩非子》为2个小专题,共13个小专题。

也就是说,《论语》和《孟子》占了整个模块的.一半以上的分量。

从页码上看,全书共131页,除去书前的“概说”7页,这两部分共占74页。

也就是说,不管是从编排的体例,还是从实际数量,《论语》选读和《孟子》选读都是本教材的着力点。

其中,《论语》以全书仅1万1千字的数量,就占去了本教材选读四分之一的页码。

所以,《论语》的教学又为本教材的重中之重。

  另外,“对于未列入的部分子书,比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可选择的材料根据相关性编入‘思考和练习’中”。

  (三)必须借鉴历代哲人阅读经典的现成经验和具体方法   最为后人推重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是孟子和宋代程颐的有关论述。

  1、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1)《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预先猜度)志,是为得之。

”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

孟子的这一论断,也同样适用于研读经典著作。

  (2)《孟子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   近人王国维则将“以意逆志”与孟子的“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加以解释:“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玉溪生年谱会笺序》)   同样,我们阅读先秦诸子的经典著作,这种“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的方法也同样适用。

  2、程颐论“读论语孟子法”   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较为系统的总结了自己读经典著作的经验   (1)阅读经典应以“论语孟子为本”。

  程子指出:“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

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 程子进一步指出:“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2)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读《论》《孟》,效果不同。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
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
有读了后知好之者;
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   这就告诉我们,必须避免前两种情况的出现,也就是“读了全然无事”和“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

程子反复告戒后来的读书人:“今人不会读书。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尽力避免这种“读了”却“便是不曾读”的状况。

  (3)和孟子一样要求从整体上全面深入地把握经典著作   强调要“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读书中必须思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也就是孟子所说的 “知人论世”。

  (4)要想全面理解,不应只读节选部分。

  有人曾经问程颐:“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 程子回答说:“固是好,但终是不浃(jiā)洽(深入沾润;
遍及。

此处应为理解深透)耳。

”所以,通过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对于经典著作的深入阅读,是本教材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要求由浅入深仔细理会,可分如下步骤:①“看文字,先晓文意”,这是阅读经典的基础一步,因为“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

②然后“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   (6)特别强调“以意逆志”。

更为重要的是,程颐给出了“以意逆志”的具体方法:程子指出:“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

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也就是说,所谓“深求玩味”,就是指“将圣人言语切己”,   “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和自己直接联系起来,切不可书是书,我是我,以至成为“读了全然无事者”“学论语而不知论语”。

  不管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课程教材编辑者的意图,还是历代哲人的阅读经验,都明确的告诉我们,学习文化论著,特别是文化经典,切不可照本宣科,只重视字句的疏通和诵读,以至“读《论语》不知《论语》”,必须在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尽可能把握其要旨和精髓。

切不可在课堂教学形式上或因循守旧,以现成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探究;
或在没有方法、没有引导、学生茫然无所知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讨论,最终东拉西扯,无所归依;
外表热闹,却没有真正的思考,难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切不可以为是选修课,就不给予充分的重视,或者认为完全可以凭借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就能达到教学目的。

  (四)必须重视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学生的学科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

  高中《思想政治》③必修部分《文化生活》以怎样正确认识、对待传统文化为视角,介绍了孔子;
高中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里程》中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分两课较为全面深入的介绍了先秦诸子百家。

在本教材的教学中充分注意和相关学科的学科渗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实实在在提高教学效率。

  (五)尽量参考其他版本的相关教材   比如本教材的《论语》选读部分,就可以参考广东版教材《论语》选读。

  (六)充分利用现当代有关先秦诸子哲学思想和文学成就方面研究的成果,以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的解读先秦诸子。

  以上六个方面决定了本教材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总结,

诸子文学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急求】《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的翻译!!!人教版

10 孟子回答说:“有。

百姓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责怪、非难他们的君王。

得不到这种快乐而责怪、非难他们的君王,是不对的。

做一国之君却不跟百姓同乐,也是不对的。

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

以百姓的忧苦为忧苦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苦为忧苦。

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还不曾有过。

”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去转附山、朝儛山游览,沿着海岸南行,一直到琅邪(或以为邑名,或以为山名,实际上可能并不矛盾)。

我做点什么才可以比得上先王的游览呢?’晏子回答:‘问得好啊!天子到诸侯的国家去叫巡狩;
所谓巡狩,就是巡查诸侯驻守、掌管的疆土。

诸侯朝见天子叫述职;
所谓述职,就是向天子陈述自己履行职守的情况。

这些活动没有不是国家大事的(没有不和政事关联的)。

春天视察耕种的情况,见百姓缺粮就补助他们;
秋天视察收获的情况,见百姓歉收就救济他们。

夏朝的谚语说:“我们的王不巡游,我们如何能够休息?我们的王不游乐,我们如何能够得到救助?一巡游一游乐,都可以做诸侯的榜样。

”现在可不是这样。

兴师动众而行,并且征集粮食,运转粮食而食,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百姓侧目而视,都发出批评埋怨,于是他们就为非作歹了。

违背王应当遵循的政教而残害百姓,大吃大喝仿佛水流一样(没有穷尽)。

流、连、荒、亡,成为诸侯的担忧。

顺流而下忘记返回叫做流,溯流而上忘记返回叫做连,追赶野兽而不知道满足或节制叫做荒,喜欢喝酒而不知道满足或节制叫做亡。

过去的圣贤之君没有流、连的欢乐,没有荒、亡的行为。

(一方面是当今君王流、连、荒、亡,一方面是古代贤王无流连之乐、无荒亡之行,勤勤恳恳地省视春耕秋收,补助贫困的百姓)就看您何去何从了。

’景公听了,在国都内大力做准备,出去住在都城之郊,在那里开始派人开仓取粮来救济贫困的百姓。

景公又召见乐官说:‘给我创作君臣同乐的乐曲。

’这乐曲大概就是《徵招》《角招》。

歌词说:‘畜君有什么过错?’畜君就是喜欢国君。

” 五、人和 1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即有利于攻守的天气时令方面的条件,比不上有利于攻守的地理方面的条件以及兵甲、粮食等方面的优势),地利不如人和(即有利于攻守的地理方面的条件以及兵甲、粮食等方面的优势,比不上上下一心)。

边长三里的内城,边长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了它进攻却不能取胜。

围攻这样一个小小的城郭,一定可以选择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条件来发起进攻;
可是却不能取胜,这就是说天时比不上地利。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戈矛弓箭等武器以及甲胄不是不锐利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
可城中人(占有如此之多的地利)却弃城离开它,这就是说地利比不上人和。

所以说:限制人民不靠国家的疆界(假如国君不得人心,在国家疆界内的百姓也不会帮助他),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精良。

得到道的国君(或者说实行仁政的国君)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丧失了道的国君(或者说不实行仁政的国君)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支持者少到了极点,连父母兄弟等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支持者多到了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得天下顺从的人来攻打遭亲属反叛的人(必定取胜),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无不胜。

” 2孟子说:“君子之所以跟一般人不同,是因为他的居心。

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

有仁德的人关爱他人,有礼的人尊敬他人。

爱别人的人,人们常常爱他。

尊敬别人的人,人们常常尊敬他。

这里有一个人,他用蛮横无理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一定反躬自问、反省自己:我一定是不仁的,一定是无礼的,不然的话这事怎么会到来呢(不然怎么会遇上这种事呢)?君子反省自己自己是仁的,反省自己自己是有礼的,可那人的横暴不顺理还是老样子,那么君子一定反躬自问、反省自己:我一定是不忠的(即没有尽心竭力、没有尽自己的仁尽自己的礼)。

君子反省自己自己是忠的,可那人的横暴不顺理还是老样子,君子就说:‘这人不过是个狂妄之徒罢了。

像这样,那么他跟禽兽又怎么区别呢?我跟禽兽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因此君子有一辈子的忧虑,却没有一时的担心。

至于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

舜给天下树立了榜样,可以流传后世,我还不免是一个乡里的普通人,这就值得忧虑了。

既然担忧这事,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就是了。

至于君子忧虑的其他事情就没有了。

不合乎仁的不做,不合乎礼的不行。

(能这样的话)假如有一时的忧虑,君子也不会担心了。

” 11 3孟子说:“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反省自己的仁;
治理别人没治好,反省自己的智;
以礼对待别人可别人对待自己无礼,反省自己的敬。

一切修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自己持身端正,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他。

《诗经·大雅·文王》说:‘永远不要辜负天命(即行事一直要跟天命相符),幸福都得自己追求。

’” 4孟子回答齐宣王说:“??敬重自家的长辈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掌上(成就王业就像拨弄掌中的东西一样容易了)。

《诗经·大雅·思齐》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进一步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说的不过是拿这心思加之于他人罢了。

所以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施恩惠于他人就足以保有天下,不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施恩惠于他人连老婆孩子都没法保护。

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超过世人,没有别的原因,不过是善于推广自己的所作所为罢了??” 孟子说:“??现在王如果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站在王的朝廷上(即为王做官效力),使天下耕田种地的人都想在王的田野里耕作,使天下商人都想在王的市集里做买卖,使天下往来的旅客都想走在王的道路上,使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们都想到王这里来控诉。

假如像这样,谁能抵挡得住呢?” 齐宣王说:“我有些胡涂,不能有比这进一步的体会了(对先生的仁政学说不能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希望先生辅助我达到目的,明明白白地教导我。

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尝试着去实践它。

” 孟子说:“没有稳定的财产而有稳定的心(即能坚持道德准则),只有士才能做到。

像一般百姓,那么没有稳定的财产,于是就没有稳定的心。

如果他们没有稳定的心(即不坚持道德准则),那么放纵、邪僻、不正派、作奸犯法以获取利益等,就无所不为了。

等到他们陷入罪网,之后跟着去惩罚他们,这是欺骗陷害百姓。

哪里有具有仁德的人当政却可以做出欺骗陷害百姓的事呢?因此英明的君主规定民众的产业,一定要使百姓抬头足以赡养父母,低头足以养活妻子孩子,收成好的年头始终吃饱肚子,收成不好的年头也能免于被饿死;
这样之后再鞭策他们走向善,因此百姓很容易听从。

现在的君上规定百姓的产业,使得他们抬头不能侍奉父母,低头不能养活妻子孩子;
收成好的年头始终困苦,收成不好的年头不能免于被饿死的厄运。

这样仅仅保全生命都恐怕来不及,怎么有工夫讲究、学习礼义呢?王想要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宅地,在这上面栽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丝棉袄了(他们已经身体衰弱,穿丝棉袄可以保暖)。

鸡、小猪、狗、大猪的饲养不丧失孵卵或者交配、怀孕、下崽的时机,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一个成年男子受百亩田地,不要因为徭役等耽搁他的农事,一个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

小心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向学生讲明孝敬老人、顺从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用头顶着东西在道路上行走了。

老人穿丝棉袄吃肉,庶民不挨饿不受冻,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人,还不曾有过!”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公孙丑(孟子徒弟)问道:“请问老师长于哪一方面?” 孟子说:“我懂得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 公孙丑又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说:“很难说。

它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满于上下四方。

它作为一种气,跟义和道相配;
没有这义和道,就萎靡不振了。

这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这气产生于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而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可以取得的。

做一件问心有愧的事,这气就疲软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

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又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时刻记着它,但不要促使它成长。

不要像宋国人那样。

宋国有一个忧虑自己的禾苗不长而去拔苗子的人,很疲倦地回到家中,对他家里的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

天下之人不帮助禾苗生长的是很少的。

以为集义养气没有用而放弃它的,是种庄稼而不锄草的人;
促使它生长的人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用处,而且还损害了它。

” 2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真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没有战事。

” 12 孟子说:“这些人哪里算得上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训导他。

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训导她,──去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去到了你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丈夫!’把顺从作为正道,是妇女之道。

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
富裕和显贵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和低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权势和压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才叫大丈夫。

” 3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者中兴起,傅说(yuè)从筑墙的奴隶中被提拔出来,胶鬲(gé)从鱼盐贩子或劳动者中被提拔出来,管子从狱官的手中被释放并且得到提拔,孙叔敖被从海边提拔出来,百里奚被从做买卖的场所提拔出来。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任给予这个人,一定先使他的心意和志气痛苦难受,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肚子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使他所做的事情不能如意、不能成功,通过这些来惊动他的心,坚韧他的性,增加他以前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点过错,此后能接受教训,痛改前非。

心中困苦,思虑横塞胸中,然后发愤振作。

表现于脸色,传达以声音,然后才能明白。

内没有守法不阿的大臣和直言敢谏的士,外没有敌国干涉与侵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由此可以知道忧虑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宁快乐可以使人死亡。

”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1孟子说:“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感觉不忍的心情(即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人都有同情心)。

先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于是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

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道理就在于)如果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那么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
没有羞恶(因自身不善而羞耻、见他人不善而憎恶)之心,就不是人;
没有谦让之心,就不是人;
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

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
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
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
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发端自己却说自己不行(自己说自己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
有这四种发端却说他们的国君不行(说他们的国君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贼害他们的国君。

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最终将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开始流出去一样(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

假如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足以拥有天下;
假如不把这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不足以侍奉父母。

” 2同情之心,人人都有;
羞恶之心,人人都有;
恭敬之心,人人都有;
是非之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是仁的发端);
羞恶心,属于义(是义的发端);
恭敬心,属于礼(是礼的发端);
是非心,属于智(是智的发端)。

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给予的,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思想、领悟罢了。

所以说:“向内心追求就会得到它(仁、义、礼、智),不向内心追求就会失去它。

” 3孟子说:“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则保存了它(所以他才成为君子)。

舜明白万物之理,洞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仁义根于内心而所行都从仁义出,不是认为仁义是美好的然后努力去推行它。

” 4孟子说:“人世间一切道理,大到君臣父子小到日常琐事,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仁义礼智之发端即在其中)。

反省自己自己是真诚的(就是说行仁、行义等都发自内心),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

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 5孟子说:“稻、黍、稷、麦、豆五谷,都是好种子;
可是假如种下去之后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稊米和稗子。

仁,也在于使它成熟罢了。

” 6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没法和他谈什么善言,自己放弃而不求上进的人没法和他有所作为。

说话违背礼义,这就叫自己残害自己;
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义而行,这就叫自己放弃。

仁,是人安适的住宅;
义,是人正确的道路。

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即不居心于仁),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即行不由义),可悲啊!”。

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翻译

黄鳝像蛇,蚕像毛虫。

人们见到蛇就恐慌恐惧,见到毛虫就会寒毛竖起。

可是打渔的人手握黄鳝,养蚕的妇女用手拾蚕,只要有利可图,人们都成了勇敢的孟贲和专诸(二人是战国和春秋时候的勇士)。

…… 杨朱的弟弟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去;
天下了雨,就脱下白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衣服而回来。

他家的狗不认识他了,就对他吠叫。

杨布很生气,要打它。

杨朱说:“你不要打。

你也会像这样!先前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色的,回来的时候却是黑色的,你难道能不奇怪吗!” …… 齐桓公问管仲:“富裕有边际吗?”管仲回答说:“水用来做边际的,是没了水的地方;
富裕用来做边际的,是人感到满足的地方。

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而贪财至死,那么死亡大概就是富裕的边际了(也有人解释为,富裕的尽头是知足,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求富无厌,那就是忘记了富裕的边际了)。

” …… 三只虱子吃猪身上的肉,在一起喧嚷。

另一只虱子经过它们,问道:“你们喧嚷不休,为什么?”那三只虱子回答说:“从猪身上争一块肥沃的地盘(争一块肥腴的地方)。

”经过的这一只虱子说:“你们不担忧腊祭到来时点燃茅草烤猪的燥热,你们还担忧什么!”于是这些虱子就聚在一起叮咬它们寄生的母体(即猪),吃它的血。

猪消瘦下来,人们就不来杀它了。

相关文章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