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先秦诸子选读那些要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频道:NGAPP体育 日期: 浏览:21

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有哪些?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

《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

《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

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

《孟子》是对话体论辩 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

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什么是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春秋末至战国初,代表作有道家的《老子》、儒家的《论语》、墨家的《墨子》。

《老子》用短小的类似哲理诗的形式高度概括了道家的观点。

《论语》多为简短的语录,不少格言警句代表了儒家思想的精粹。

《墨子》渐有论说文的基本模式,但质朴无文。

战国中期,代表作为《孟子》和《庄子》,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

《孟子》大多用对话体进行说理,《庄子》除了对话体,还更多地借助寓言和比喻。

二书皆形象生动,说理畅达,行文波澜起伏,具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战国后期,《荀子》和《韩非子》则是其代表作,它们既是一些单篇论说文的结集,同时又是一部经过严密组织起来的成体系的学术论著。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代表了先秦说理散文的最高成就。

这些诸子散文,尽管繁简不一,文体有别,风格各异,但它们的发展过程乃是由简而繁,由梳而密,由杂碎而严谨系统,文学的色彩也愈加浓厚。

其中以《庄子》、《孟子》、《韩非子》和《荀子》最具文学价值。

先秦诸子选读重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
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
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
五十岁,得知天命;
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
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
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
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2008-12-16 17:57 回复  水晶仙子147  7位粉丝  8楼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

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
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
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
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
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

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

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
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

小人相反。

”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孔子说:“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  42、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去做官。

先秦诸子选读里有哪些重点句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①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

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

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

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

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③,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

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

(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④,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
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
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

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

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

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⑥;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
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

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 【注释】①河内:指黄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阳、济源、博爱一带,当时是魏国的领土。

②河东:指黄河以东的今山西省西南部,当时是魏国的领土。

③兵:兵器。

④数罟(Shuò gǔ):密网。

洿(wū)池:大池。

⑤庠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

⑥莩(piǎo):饿死的人。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谒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

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
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选修课,该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意思是,仁义礼智是我们天生就具有的四端,就像人的四肢一样。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

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便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

(理解孟子的“性善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这四端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统一的整体。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之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
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大,形容词用为动词,且为意动,解释为"
以……为大"
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这句话的准确写法是: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意思是:(如果国君)把老百姓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老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
(如果国君)把老百姓的忧虑当做自己的忧虑,老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忧虑当做自己的忧虑。

(如果国君)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虑当做自己的忧虑,然而还是不能称王天下,(自古至今)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人事和协;
民心和乐。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 岳阳楼 。

” 清 洪升 《长生殿·定情》:“天喜时相合,人和事不违。

”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更有人和胜天时,地利攻守相攸关。

”。

相关文章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