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朱自清的散文春-背影朱自清原文

频道:NGAPP体育 日期: 浏览:23

朱自清的散文有哪些

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

朱自清的散文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_》、《背影》等等。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他以散文著名,情感真挚;
他致力国学研究,恪守治学传统;
他坚守气节和情操,忧国忧民。

朱自清有哪些散文

1、《背影》《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2、《春》《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3、《匆匆》《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
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4、《雪朝》《航船中的文明》是一篇记叙散文。

作者朱自清在不到两千字的行文中,辛辣地讽刺了所谓“国粹”和所谓“精神文明”。

5、《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时所作的散文,该文1924年1月25日发表于《东方杂志》。

这篇文章记叙的是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

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风景描写技巧中,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标志着“五四”散文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参考资料:-朱自清。

朱自清《背影》全文概括

《背影》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这篇散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白描,全文集中描写的,是父亲在特定场合下使作者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

作者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写了买橘子时穿过铁路的情形。

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眼前。

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昧浓,蕴藏着一段深情。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

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

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

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叙述跟父亲奔丧回家的有关情节,为描写父亲的背影作好铺垫。

文章开头一句,落笔点题。

“二年余”表明“我”清楚地记得和父亲分离的日子。

接着,转入对“那年冬天”往事的追述。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短短两句呈现出人事错迁、谋生艰难之感。

第二部分为第四至第六段,写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表现父子间的真挚感情。

丧事完毕,因为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所以父子便一路同行到了南京。

到南京之后,因为父亲要谋事,须接交各种关系,忙是可以想见的。

所以说定要一个熟识的茶房为“我”送行。

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写对父亲的想念。

作者在描写了父亲的背影之后,予深沉的怀念之中,又想起了父亲的一生。

朱自清的《背影》是怎样的背影?

朱自清和父亲隔阂的原因是父亲与朱自清的个性自由解放思想要求产生冲突。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是封建式家长,朱鸿钧凭借与校长的私交,与朱自清的个性自由解放思想的要求产生冲突,使朱自清非常不满,他愤然离开扬州,到外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

1921年冬天朱自清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这又使朱鸿钧感到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结婚也不告诉他,十分气愤,父子从此失和。

晚年的朱鸿钧一直挂念朱自清晚年的父亲朱鸿钧表面上对朱自清很冷漠、很苛厉,实际一直挂念这个在外讨生活的长子。

可传统的“父子纲伦”使他不愿低下为父之头向儿子认错,父亲朱鸿钧就以惦记孙子的名义和朱自清书信往来。

这也就是《背影》里所说到的“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这种父子失和状态对孝顺的朱自清是一种折磨,给朱自清造成了不小的精神创伤,使他痛苦、焦虑和自责。

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时候,十月的一天接到两年多“不相见”的父亲自扬州寄来的一封家信。

父亲在信中提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封家书使朱自清心灵深受刺激,那种父子骨肉相连的情感使他不禁悲从中来。

毕竟血浓于水。

于是,朱自清回忆着八年前与父亲离别的情景,含着泪水,写出了父子情深的《背影》。

相关文章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